林林总总说北极

  源远流长的历史

  顽强的北极生命

  资源开发与保护

 

 

 

     北极博物馆 > 源远流长的历史  > 北极史前史


多赛特人的文化

  古爱斯基摩人与亚洲人的关系还是非常明显的,不仅人种上乃至基因上一致,而且在宗教信仰上也一脉相承,例如在亚洲东北部曾经广泛盛行的萨满教以及由巫师来看病、求雨或占卜吉凶等,在爱斯基摩人中也同样流行。萨满教认为世上万物都有灵魂,爱斯基摩人到现在还是如此,他们捕到海豹等先泼一点水在它口里,以安慰它的灵魂,使它继续去投胎,以便将来还有海豹吃。对于北极熊就更是如此,一面吃它们的肉,一面又敬它们为神。有趣的是,这与我国的鄂伦春族有点相似,他们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神,可能也是萨满教的遗迹。

  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古爱斯基摩人的生存技术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捕获的主要对象转向了海洋哺乳动物,并学会了用这些动物的油脂点灯,以得到热量和光明。有人认为,圆顶冰屋可能也是这时候开始使用的。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用石头和草皮建造的半地下式的大房子,这可以住更多的人,而且也便于更加长久地居住。人类学家把后来的这些古爱斯基摩人称作多塞特人,与他们相应的文化则称为多塞特文化。

  多塞特文化的中心地区是哈德孙湾和福克斯湾沿岸,往北扩展到埃尔斯米尔岛,西到维多利亚岛,南到纽芬兰岛。持续的时间大约有2000多年。他们是现代爱斯基摩人的直接祖先,因此,他们的文化也是现代爱斯基摩文化的直接源泉,例如,冰房子、皮舟和鱼叉等,都是从它们那里继承下来的。

  不仅如此,现在的爱斯基摩人甚至还记着他们,把他们称作tunit,说他们都是一些巨人,力气非常大,却相当笨,一个人就能很容易地扛起一头一吨多重的海象走很长的路,而现代的爱斯基摩人却只能扛起一头只有 72.6公斤重的海豹。由此,人们自然而然又会想到伯格曼法则。按照这一法则推断,生活在北极寒冷地区的人类,应该有比南方人庞大得多的体格。也许,多塞特人正是这一自然规律长期演化的结果。现代人最有力气的举重运动员也只能举起几百公斤的东西,而且寸步难行,由此可以推测,多塞特人的身躯肯定要比现代人大得多。然而,可惜的是,他们只能适应相当寒冷的环境,因此,在2500多年以前,北极部分地区又变得更加寒冷,又进入一个冰川期时,他们才发展了起来,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来,当天气渐渐转暖时,他们逐渐消亡,并最终从地球上消失了,而为现代的爱斯基摩人所代替。只留下也许是北极最美的工艺品:非常精巧的猎鹰、雷乌、狗熊和人类的塑像。据猜测,这些东西可能都具有宗教含义。

  到大约公元800年左右,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已经完全适应了北极寒冷的生存环境,发展出了一种相当完善的极地文化,并且开始往东迁移。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就占领了北美洲北极的大部分地区,代替或者同化了多塞特人,他们便是今天的爱斯基摩人。他们利用相当完善的狩猎技术捕杀几乎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从小小的环海豹到巨大的弓头鲸什么都要。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挣扎在死亡线上,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但是,由于与外界隔绝,他们仍然自得其乐。当然,那只能作为生态平衡的一部分,受着大自然的制约,人数不可能很多。有关的研究表明,在加拿大巴芬岛东南沿岸的居民人数为:4000年前大约为100~150人,2000年前仍是100~150人,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为150~200人,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成为君主时为250人,到1984年为286人。由此可见,在与外界接触之前,这一带居民的人数基本上是不变的,只有在与外界接触之后,其人数才愈来愈快地上升。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