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国防钢材”

  1953年,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国家在长春兴建了第一汽车制造厂。这是当年前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之一,项目中包括生产载重达5吨的载重汽车。 

  这种汽车的后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件,苏联用来制造这一元件的是被称为40X的镍铬合金钢。由于这两种金属元素在我国都比较稀缺,国产化面临较大困难。 

  由此,中科院下达了研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品任务,吴自良深知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毅然接下了任务。 

  从立题之初,经过调研,吴自良提出用我国储量丰富的锰和钼代替稀缺元素,带领年轻同事们来到炼钢厂,亲自买来器材和大家一起做实验,制造出代用品锰钼钢。 

  制造代用合金钢,并不只是确定替代元素即可,其中的技术难度非常高。特别是载重汽车需要在各种环境下驰骋,所以吴自良提出,要进行低温冲击耐受度等试验。 

  最后,中国科技工作者终于制成了与40X钢相比生产成本更低,低温冲击韧性、回火脆化敏感程度等性能更优越,疲劳性能相仿的锰钼钢。这项成果创建了我国自己的低合金钢系统,被誉为低合金钢的典范,并在抚顺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厂和上海柴油机厂进行了推广应用,获得了1956年我国首次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百废待兴,需要大量低合金钢材料,尽快摆脱对美、英、苏等国的依赖。建立我国自有的合金钢系统,开发出更多更好适合我国金属元素储量的合金钢,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吴自良的工作,正是开启了这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1953年,吴自良还承担了朝鲜战场急需的特种电阻丝的研制任务;60年代,他在所内组建了精密合金研究室,提出研究相变问题的方向;他研究钢中过渡族元素,澄清了文献中许多争论和谬误。70年代,他针对半导体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成品率低和可靠性差的问题,提出并指导开展单项工艺和硅材料品质因素的研究,获得了中科院和上海市的科技进步奖。 

   吴自良一生的科研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两院院士路甬祥曾如此评价吴自良先生:“他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物理冶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一生的科研实践中,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脉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不断深入拓展本领域的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理论成果和重大自主技术创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