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
 
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库—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欢呼痴迷的水库。长期以来,它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关于它“生死”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的边界河段,控制流域面积68.4 万平方公里,占全黄河流域的 92 %。黄河平均年输沙量 15.7亿吨,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高出两岸地面,成为 “ 地上河 ” ,全靠堤防防洪。黄河洪水又大,对下游广大平原威胁很大。
  1954 年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帮助下对所作黄河流域规划中,把三门峡工程列为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最重要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推荐为第一期工程,随同黄河流域规划在 1955 年第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得到通过。1960 年大坝封堵导流底孔开始蓄水,就发现泥沙淤积很严重,潼关河床很快淤高,渭河汇入黄河处发生拦门沙,淤积沿渭河向上游迅速发展,这是过去没有预计到的。因此影响渭河两岸农田的淹没和浸没,甚至将威胁到西安市的防洪安全。
  为了解决三门峡的淤积问题,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两次对其进行了改建,设计指导思想,从过去的蓄水拦沙改为泄水排沙。经过两次改建后,在库水位 315 米 时的泄流能力,由原来的 3080 立方米每秒增加到 10000 立方米每秒(相当于黄河常有的较大洪水流量)。随着较低水位时泄洪能力的加大,排沙能力也相应增加,不仅使库容得到保持,而且前几年库内淤积的泥沙也逐渐冲走,改善了库区周围的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