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振来荡去 神秘变身
振来荡去 神秘变身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斯想出了一个探测太阳中微子的办法。他在一个地下1500米深处的废金矿里,安置了一个装有近40万升四氯乙烯的储液罐。四氯乙烯是一种用来洗衣服的便宜原料。
  戴维斯估计,来自太阳的中微子会让中子变成一个质子,从而让氯-37变成有辐射性的氩-37。再测量辐射性氩原子的数量,就能知道吸收了多少中微子。然而经过一年的实验,这套装置吸收的中微子数量却只有先前理论预言的1/3。
  其他2/3的中微子到哪里去了呢?
  μ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陶子中微子)三种类型。有一些科学家因而猜想:会不会是太阳中微子在以光速到达地球的旅途中,变成了另外一种、被戴维斯漏掉的中微子呢?
日本超级神冈实验的矩阵
  1998年,日本的超级神冈实验首次证实:太阳中微子确实在飞行中变成了3种中微子的混合型——中微子是可以变身的。2001年,加拿大的太阳中微子流测量实验(SNO)实验进一步证实,“丢失”的太阳中微子变成了其它种类的中微子,而三种中微子的总数并没有减少。“太阳中微子消失之谜”被解开了。
  一种中微子变成另外一种,就叫做振荡。3种振荡的量化描述,就是θ12、θ23和θ13。其中θ12和θ23已经被科学家们通过大气中微子和太阳中微子实验测量到了。
  唯有代表第三种振荡模式的θ13,直到2012年还在和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玩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