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熊猫的前世今生

  

  自第一只熊猫问世以来,在一个多世纪里,经过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有所发现,致使熊猫家族成员持续增加。迄今已传承了六代之多。

一、始熊猫

  始熊猫的发现是熊猫“史记”中的一个大事件。它不仅论证了熊猫的祖宗在中国,而且把熊猫的演化史推前了近100万年。

  始熊猫如此令人惊叹,那么它是怎样发现的?

  禄丰始熊猫(Ailurarctos lufengensis)的发现

  上世纪70年代,云南禄丰盆地的采煤工人,在离禄丰县城9公里的石灰坝村一个褐煤矿井作业时发现了大批脊椎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后,于1978年派员前往调查。在煤矿工人的协助下,考察人员从煤层里见到了动物化石。不仅如此,他们还从煤层里采集到了古猿化石。由于这个发现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自1978年以来,对该化石地点开展了多年的发掘,获得了大批脊椎动物化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了古猿颅骨、下颌骨、肢骨和一些稀有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就包含着禄丰始熊猫。

  禄丰始熊猫化石层位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

  1989年,吴汝康等对禄丰化石产地地层位和岩性作了祥尽地记述,自上而下为:

  (8)紫红、桔红、黄褐色砂质粘土,厚度0.8m

  (7)灰白、青灰色粘土,厚度1.6m

  (6)薄层褐煤,厚度0.5m

  (5)灰色细砂层,含始熊猫化石,厚度1.5-2.5m

  (4)薄层黑色炭质粘土与灰色细砂互层,厚度0.2-1.8m

  (3)黑褐色块状褐煤层,含始熊猫化石,厚度0.3-1.4m

  (2)黑褐色炭质粘土与灰色细砂互层,含始熊猫化石,厚度0.7-3m

  (1)黄色砂质粘土,厚度0.5-2m

  历次发掘中,在上述剖面出土的始熊猫化石包含以下材料:第(2)层2件,材料为左下第四前臼齿和左下第三臼齿。第(3)层12件,材料为左上第二前臼齿、左上第三前臼齿、左上第四前臼齿、左上第一臼齿、左上第二臼齿;右上第四前臼齿、右上第一臼齿、右上第二臼齿、右下第一臼齿、右下第二臼齿。第(5)层1件,材料为右上第二臼齿。

  禄丰始熊猫的定位

  说到禄丰始熊猫的定位,还有一段趣闻:上世纪80年代之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祁国琴女士在描述云南禄丰哺乳动物化石时,把几件熊科化石鉴定为迪氏祖熊(Ursavus depereti),文章发表在《人类学学报》3卷1期和4卷1期。此时,笔者正值研究熊猫的起源与演化,对迪氏祖熊颇感兴趣,于是向她请教,并借回迪氏祖熊标本作进一步观察、对比。尔后发现,迪氏祖熊的牙齿特别是上第四前臼齿和下第一臼齿的解剖学形态与熊猫的同类标本十分相似。当笔者归还标本时,顺便把我对迪氏祖熊的这些观察向她表述了看法。同时,又告知了类似禄丰的熊猫化石在云南元谋盆地也有了发现。

  也许,祁女士对迪氏祖熊的再研究早有考虑。

  他们(邱占祥、祁国琴)的研究结果是:禄丰标本的前臼齿至臼齿的长度约为现生熊猫的三分之二,表明个体较小;禄丰标本的前臼齿形态与熊猫的相似,而臼齿形态则与祖熊更接近;禄丰标本的上第4前臼齿3个齿根,嚼面上有个醒目的齿尖,中间一个稍大而高;臼齿长度稍大于宽度,牙面上有强烈发育的釉质褶皱;现生熊猫的臼齿是宽大于长,牙面上的釉质褶皱已演变成大小不等的凸起或稜脊。他们认为,此种动物在形态特征和系统关系上介于祖熊(Ursavus)与熊猫(Ailuropoda)之间,于是将其建立一个新属、新种,称为禄丰始熊猫(Ailurarctos lufengensis)。

  为了进一步论证始熊猫分类地位的可靠性,他们又专门与1942年在匈牙利潘诺盆地哈万(Hatvan)地点发现的葛氏郊熊猫作了对比。他们(邱占祥、祁国琴,1982)发现,禄丰始熊猫和葛氏郊熊猫的牙齿形态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两者的共同点是:例如下前臼齿都是双齿根,齿冠上的齿尖也都是3个尖,下第一臼齿前面的齿尖不陡直,原尖低,后尖位置靠前。它们的不同点是:匈亚利葛氏郊熊猫的个体显著较大,牙齿齿尖髙,冠面皱纹少,地质时代为中新世晚期之末(距今700万年);禄丰始熊猫的个体比葛氏郊熊猫显著地小,牙齿齿尖低,冠面皱纹多,地质时代为中新世晚期之初(距今800万年)。

  葛氏郊猫熊与禄丰始熊猫之间的这些形态差别,说明它们不在一个演化水平上。前者是熊猫类的一个灭绝的旁枝,没有留下现生后代。中国的熊猫与它无关 。
禄丰始熊猫的确定为中国熊猫起源于华夏大地奠定了基石。

  元谋始熊猫(Ailurarctos yuanmouensis)

  继禄丰始熊猫问世之后,1987年又在云南省元谋盆地北部小河、竹棚等地发现了元谋始熊猫。

  元谋始熊猫化石层位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

  199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高峰、吉学平等对小河、竹棚化石层位和岩性作了如下记述:

  (16)灰白、黄色及杂色的粉砂亚粘土层,含古猿化石,厚度7.0m

  (15)厚层状紫红色细砂层,厚度4.0m

  (14)棕黄色砂夹砾石,含哺乳动物化石,厚度0.5m

  (13)紫红色粉砂亚粘土,厚度7.0m

  (12)黄褐色细砂夹亚粘土,含始熊猫、古猿等化石,厚度2.0m

  (11)紫红色粉砂亚粘土,厚度3.5m

  (10)浅黄色砂砾,厚度1.5m

  (9)紫红色粉砂土,厚度3.5m

  (8)红色亚粘土,粉砂和粘土互层,厚度4.0m

  (7)黄褐、灰白色细砂土,含古猿化石,厚度1.5m

  (6)紫红色粘土、亚粘土和粉砂互层,厚度12.0m

  (5)黄色砂砾,含始熊猫、古猿等化石,厚度1.0m

  (4)红色亚粘土,粉砂,厚度6.8m

  (3)褐黄色亚粘土,厚度0.6m

  (2)紫红色粉砂,厚度9.0m

  (1)紫红色粘土、亚粘土,厚度3.2m

  元谋始熊猫化石材料相对较少,共计6件。第(12)层4件:一件为右上颌骨,其上带有第四前臼齿、第一臼齿和第二臼齿;一件左上第二臼齿,一件左下第二臼齿,一件右下第二臼齿。第(5)层2件:一件左下第二前臼齿和一件左下第一臼齿。

  元谋始熊猫的定位

  研究者(宗冠福,1997)根据元谋始熊猫化石的形态特征认为:(1)个体比禄丰始熊猫小,牙齿形态与禄丰始熊猫基本相似;(2)前臼齿齿尖比禄丰标本发育,其形态更接近于熊猫,例如上第4前臼齿前附尖和后附尖等大,内侧尖分裂;下第一臼齿三角座长度超过跟座,冠部各个齿尖呈棱柱形,并伴有瘤状突起;(3)时代(距今700万年前)比禄丰始熊猫(距今800万年前)晚。相比之下,元谋标本在进化水平上较禄丰者稍进步,故另立一种,名为元谋始熊猫(Ailurarctos yuanmouensis)。

  元谋始熊猫的定位,给始熊猫属增加入了新的成员,为熊猫起源于华夏大地之说再添证据。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