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和科学原理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及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仪器中心组织团队迅速开展工作,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实施方案。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及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中心负责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指标的确立;由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负责预警系统通信系统及信息平台的设计和实施;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仪器中心负责监测预警系统设备、设施的设计和实施。

 

 
水文数据采集终端网络拓扑图   卫星通信示意图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山洪泥石流监测预警指标。包括形成山洪或激发泥石流的临界雨量指标、预警的泥位(水位)指标和流量指标。

  滑坡监测预警指标。包括滑坡体的规模与变形量指标、滑坡体的运动过程的系列指标和滑坡预警指标

  2、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与监测设备优化集成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监测预警指标物理量的数字化标准。将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的预警指标植入预警系统,形成不同的预警域值。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野外监测技术。震后灾区重点山地灾害点监测点位置分布,及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得到能真正反应灾害发展趋势的数据。

  监测预警设备优化集成。集成现有的不同类型传感器,依据不同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的特点,优化集成适合不同边界条件的传感器,并进行规范化,形成产品。

  3、监测数据短距离与中长距离传输及异地显示技术

  野外监测恶劣环境下数据短距离无损传输技术

  监测数据中长距离传输技术。通过压缩编码、解译等特殊处理技术,实现中长距离数据传输。

  监测数据异地显示技术

  4、地震次生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平台

  地震次生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包括“预警系统GIS空间数据库系统”、“预警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查询系统”,以及“预警决策系统构成的综合体系”。

  

  其中技术难点包括
  · 震后灾区小流域山洪泥石流临界预警指标确定的关键技术;
  · 震后灾区滑坡临界预警指标的判定的关键技术;

  · 震后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监测点合理布置的关键技术;

  · 无人值守设备的电力维持技术;经济实用的无信号区域长距离数据采集及传输的经济实用的关键技术。

  · 经济实用的无信号区域长距离数据采集及传输技术

  通过示范点建设检验后,研制的系统将推广整个灾区使用,为政府减灾决策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