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与超媒体的概念
1945年,一位叫V·Bush的科学家写了一篇引起争议的文章,提出了在二战之后可能发生的科学研究项目,当时他明智地觉察到信息超载问题,而且提出采用交叉索引链接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他甚至设计出一种叫做“memex”的系统,来对当时主要的存储方式微缩胶片进行管理和检索。五十年过去了,信息超载的问题真的发生了,但我们现在的解决方法却是超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与数据以爆炸的方式不断增长,使得我们日益感到现有的信息存储与检索机制正越来越不足以使信息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利用,尤其不能像人类思维那样以通过“联想”来明确信息内部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却可以使人们了解分散存储在不同地点的信息数据直接的连接关系及相似性。正如有的科学家指出的那样:我们可能已经发现了一种治疗癌症或心脏病的方法,我们可能已经找到摆脱时空限制的途径,我们可能……,这种种问题的答案细分在成百上千个部分,以点点滴滴信息的形式分散在世界各地,有待于搜索起来、联系起来。今天,世界已经充满了大量的信息,但信息之多,相互关系之复杂,甚至连某学科的专家也不可能掌握该学科的全部知识。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技术或工具,它可以建立起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链接结构,形成可供访问的信息空间,使得各种信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人类的记忆是一种联想式的记忆,它构成了人类记忆的网状结构。人类记忆的这种联想结构不同于文本的结构,文本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在组织上是线性的和顺序的。这种线性结构体现在阅读文本时只能按照固定的线性顺序阅读,先读第一页,接着读第二页、第三页……,这样一页页地读下去。这种线性文本作为一种线性组织表现出贯穿主题的单一路径。但人类记忆的互联网状结构就可能有多种路径,不同的联想检索必须导致不同的访问路径。例如,某人对“夏天”一词可能联想到“游泳”,对一幅汽车的照片可能联想到飞机。尽管我们对某一对象具有相同的概念,但由于文化基础和受教育的背景,由于不同时间或不同的地点,产生的联想结果就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这种联想方式实际上表明了信息的结构及其动态性。显然,这种互联的网状信息结构用普通的文本是无法管理的,必须采用一种比文本更高一级的信息管理技术,也就是我们将要介绍的超文本和超媒体。超文本结构就类似于人类的这种联想记忆结构,它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组织块状信息,没有固定的顺序,也不要求读者必须按照某个顺序来阅读。采用这种网状结构,各信息块很容易按照信息的原始结构或人们的“联想”关系加以组织。例如,一部百科全书有许许多多“条目”,它可以按照字母次序进行排列,也可以按照各专业的分类用“链”加以连接,以便于人们“联想”查找。在一个典型的超文本系统的结构中,超文本是由若干内部互联的文本块组成,这些信息块可以是计算机的若干窗口、若干文件或更小块信息。这样的一个单元就称为一个节点。不管节点有多大,每个节点都有若干指向其它节点或从其它节点指向该节点的指针,这些指针就称为“链”。链有多种,它连接着两个节点,通常是有方向的。链的数量不是固定的,它依赖于每个节点的内容与信息的原始结构。有些节点与其他节点有许多关联,因此它就有许多链。超文本的链通常连接的是节点中有关联的词或词组而不是整个节点。当用户主动点击该词时将激活这条链从而迁移到目的节点。
这种超文本结构实际上就是由节点和链组成的一个信息网络,也就是我们熟悉的web。我们可以在这个信息网络中任意“航行”浏览。这里要强调的不仅仅是“阅读”,而更重要的是用户可以主动地决定阅读的顺序。由于在超文本结构中,任意两节点之间可以有若干条不同的路径,我们读者就可以自由地选择最终沿哪条路径阅读文本。这同时要求超文本结构的制作者事先必须为读者建立起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路径,或者由超文本系统动态地产生出相应的路径,而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线性路径。
传统印刷文本中的脚注和许多交叉参考条目的百科全书,跟超文本的结构很相似。对于有脚注的文本,当读者遇到一个脚注时,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或者继续阅读中文,或者追踪脚注。百科全书就更加典型了,读者循此指示便找到适当的卷和适当的条目,而在这些参见的条目中又可能出现“参见”,因此,阅读的逻辑路径就构成了一个网络。然而,无论脚注文本或百科全书与超文本结构多么相似,超文本与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超文本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特点。现代大百科全书中,相互参照往往要在几十卷大部头书之间查阅,显然速度很慢而且十分费时。而使用超文本文献可以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从一个节点转移到下一个节点,而且文献所容纳的线性可以印刷成为千百册图书。
早期的超文本的表现形式仅仅是文字的,因此这就是它被称为“文本”的原因,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多媒体接口的引入,信息的表现方式扩展到视觉、听觉及触觉媒体,多媒体的表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它是一组与时间、形式和媒体有关的动作定义。多媒体表现的交互性特征,可以提供给用户以控制表现过程和存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多媒体信息的组织将有助于信息的表达和交互。多媒体和超文本技术的结合大大改善了信息的交互程度和表达思想的准确性。多媒体的表现又可以使超文本的交互式界面更为丰富。例如,瑞典的AVICOM公司设计了一个用于斯德哥尔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多媒体化的超文本系统――“自然之家”,它具有传统超文本的全部特征,节点包含多媒体数据。比如在对若干行政区域介绍中,配有行政区域地图,并附带介绍了生活在那里的各种鸟类。当用户激活了某种鸟名称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鸟的照片同时伴有它的叫声。这种超文本系统甚至还能控制一台幻灯机,把一幅背景图像反映在观众站立的地板上,比如当系统在介绍整个斯德哥尔摩地区尚处于水下的地质时代时,背景便是一片蓝色的海洋,使得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正是由于把多媒体信息引入了超文本,这就产生了多媒体超文本,也即超媒体,而创作和关联超媒体的系统,我们把它称为超媒体系统。
超媒体系统需要负责协助创作和使用超媒体文献。一般的文献组织和相互参照结构在印刷时就已经定型,而超媒体的链和节点则可以动态地改变。各个节点中的信息可以更新,我们可将新节点加入到超媒体结构中,也可以加入新路径来反映新的关系,形成新的组织结构,或从旧的文献中产生出新的文献。浏览器是超媒体系统的典型工具,它通过导航图帮助用户在网络中定位和使用信息。在一个由千百个节点组成,分散在多台计算机中的超媒体信息网络中,浏览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用户在网络中寻路和定位。所以最终超媒体系统实现的是一个超媒体化的信息空间,这个空间可以由各种信息工具来完成,用户可以通过专门的浏览器进行访问。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