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当“梵高”遇上数字化


这种名为“SENSORY4”的感映技术,使梵高3000 余幅作品遍布整个展区的墙壁、天花板、地面,总之,在观众360 度的视野范围内充满梵高的画作。正是这种沉浸式展览吸引了无数观众。

  从去年开始,梵高一生创作的八百多幅油画、两千多封书信通过35 块高清巨幅屏幕和40多个高清投影,伴随着影院级环绕音响,在上海、北京展出。这个夏天,“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又走进了厦门。

  当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成为一种不可抵逆的趋势,那么,如何面对媒介文化的同质化,以及影像文化消费过程中有效阻止人的浅薄化,从而帮助大众真正理解艺术,理解艺术的精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数字影像带来沉浸式体验

  随着一段古典交响乐的响起,屏幕里的列车驶过,地面发出和铁轨摩擦的声响,带着观众穿越到了19 世纪梵高的家乡;不一会儿,他的《向日葵》从昏暗的墙壁里伸出长长的枝丫,顿时铺满了整个角落,充满着明快的活力;后期,梵高带着你从精神病院俯瞰圣雷米小镇,一轮新月伴随11颗星从天泼洒而下。有些眩晕就对了,那正是梵高创作《星夜》时躁动不安的心绪。

  在35分钟的时间里,梵高一生创作的八百多幅油画、两千多封书信通过35 块高清巨幅屏幕和40多个高清投影,伴随着影院级环绕音响,循环播放。从梵高的自画像到他结束生命的奥维尔时期,一共分为6 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梵高在当时写下的文字和创作的作品。

  这种名为“SENSORY4”的感映技术,使梵高3000 余幅作品遍布整个展区的墙壁、天花板、地面,总之,在观众360 度的视野范围内充满梵高的画作。正是这种沉浸式展览吸引了无数观众。

  事实上,这项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新鲜,从2011年开始,该展览就先后走过了4个洲14座城市。它的创意来自澳大利亚大展览文化公司。公司CEO身为梵高的粉丝,一心想带着孩子去世界各地博物馆看展,却也难以看到多少梵高的真迹。除了《星夜》《向日葵》等少数作品藏于美术馆之外,梵高的作品大多都被私人收藏了。因此,公司通过图片网站购买高精度图片,或联系拍摄过梵高原作的摄影师,获得图片授权,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大众鲜有机会看到的作品展示出来。

  此后,也有展览公司于莫奈逝世90周年之际,推出了相同形式的印象莫奈艺术展,同期在国内进行展览,同样吸粉无数。

  艺术与数字化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样一类虚拟绘画展之所以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是因为由计算机生成虚拟环境,观者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与虚拟世界进行沉浸式的信息交互,实现虚实结合的展示设计模式,突破了以往的静态展示,依靠多媒体、虚拟现实、互动游戏等手段对庞杂的信息进行整合,经过整合后的信息以交互技术为平台,利用多媒体手段以生动简洁的界面为观众提供了自主选择信息的平台,使观众作为主体主动融入展示环境,提升了观展的趣味性与参与性。

  简言之,数字艺术拥有着快速复制性,视觉奇观性和互动性。那么,它的优势就在于,改变了传统的观赏方式,其实也降低了非专业观众进入专业艺术领域的门槛,让艺术展览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也让艺术教育普及成为可能。

  此外,数字化技术也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思维和过程,从而创作出更多包含数字化元素的艺术作品,来满足广大观众的一种新审美的需求。

  有意思的是,此次展览选择的地点多是在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也体现了艺术展览结合大众消费购物中心可能成为商场展览的一种成熟的模式。

  “随意降低门槛就不是艺术”

  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评价该展:“这个展览的要点,不是梵高,而是数码。”

  确实,恐怕没有人会否认数码作品跟梵高的原画相差甚远,电子屏的放大直接导致梵高画作失去真实,也不可能有油画本身的浓厚感。如果说,梵高代表着传统艺术,那么数码代表的其实是流行文化的一个符号。

  尽管如今的艺术家也不得不承认“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的时代早已结束,艺术世界和流行文化的区别也早已变得模糊。但是,让独立艺术撰稿人廖廖担心的是,艺术中的流行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被作为元素使用,而是不断侵蚀,反客为主。

  从本质上来说,流行文化的功能是娱乐大众,它可以大量复制,创造无数爆款,途径就是只要符合流行文化时代大众的趣味,抓住观众的眼球,他们喜欢什么就给什么。说到底,这是一门生意。“然而,人性总是趋向于简单的刺激。因此,为了讨好观众的流行文化就是天然的排斥深度的,只注重感官的刺激。”廖廖说。

  虽然廖廖也承认流行文化看起来似乎能带动艺术,例如说年轻人会把逛艺术区当作是一件高雅的事情,“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假日艺术区的年轻人,甚至事前懒得看一眼展览的介绍,更不用说系统搜索一下相关的知识背景。事实上,他们是抱着看流行文化的心态去看艺术的。流行文化不用学习,不用动脑子,而欣赏艺术这件事是很辛苦的”。

  廖廖理解的艺术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创作,它并不为了销售而生产,所以也就不会去迁就大众。“艺术是作用于心灵——这话看着是装高冷,但却是事实。”因此,不了解艺术史知识,尤其是不具备足够的社会学知识,就别想看懂当代艺术。

  如此看来,艺术的普及也许就是个伪命题。“多媒体技术就吸引观众关注艺术的角度来说可以起到作用。但是,真正的艺术始终是精英的。门槛就在那里,你爱来不来。随意降低门槛就不是艺术了。”廖廖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