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总总说北极

  源远流长的历史

  顽强的北极生命

  资源开发与保护

 

 

 

   北极博物馆 > 源远流长的历史  > 北极现代史


军事

  北极的军事含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开始突显出来的。实际上,早在20年代,就有人就预见到北极在战略上的重要性。1921~1930年,当时的美国陆军上将米契尔就以一个军事家的眼光,把北极看做未来空战的跳板,预见到北极地区在未来战略计划中的重要意义。

  1934年,前苏联派驻美国的首任大使特罗扬诺夫斯基就在他的演说中预言:“阿拉斯加作为通过北极而把欧洲和太平洋海岸连接起来的空中航线的连结点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1940年,在纳粹德国于4月9日占领丹麦之后,美国便于5月25日在格陵兰岛的首府支特霍布市设立了领事馆。七八月份,纳粹德国占领了格陵兰岛东部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并在那里建起了无线电通讯和气象站,以支持在北大西洋战役中的德国空军。

  12月8日,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并与加拿大签订协议,通过构筑军事机场和其他基地,共同保护阿拉斯加和北极地区。1942年6月,日本攻占了阿留中群岛中的两个小岛,战火开始往北极蔓延开去。第二年,美国不惜代价地夺回了两个小岛,双方伤亡惨重。至此,美国人才真正领悟到阿拉斯加的重要价值。

冷战的产物
针对前苏联的雷达预警系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极地区成了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一环,西方援助的军事物资通过白令海峡和摩尔曼斯克源源不断地运进了前苏联。然而,战争刚一结束,形势立刻大变,东西方反目成仇,进入了冷战时期。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北极又成了两大阵营互相对抗的“最后的战线”。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接着在从阿拉斯加到冰岛漫长的北极战线开始构筑庞大的军事基地和设施。1955年5月,据美国和加拿大签订的协议,西起阿拉斯加的巴罗角,东到加拿大的巴芬岛,在4827.9公里上的战线上开始修建电子警报和控制系统。后又延长到格陵兰岛,政府投资6亿美元,建起了针对空中攻击的远距离早期预警系统,于1958年开始运转。同时,美国又在北极圈以北965.6公里格陵兰岛的图勒的美国战略空军指挥基地建起了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后来又扩展到了英国和加拿大。

此路不通--设在阿拉斯加北冰洋
沿岸针对前苏联的预警雷达系统,
冷战产物

  当然,前苏联如法炮制,在其西伯利亚的北极沿岸建起了类似的空中防御系统,形成对峙之势。不仅如此,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摩尔曼斯克也成了前苏联最大的海军基地,其庞大的北海舰队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因此这里也是前苏联最重要的核潜艇基地。

  冷战愈演愈烈,北极的地位也变得愈来愈重要。直到80年代中期,由于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北极的形势才有了转机。这主要基于如下的事实:在这之前,由于可从核潜艇上发射的导弹射程较近,所以前苏联布置在北冰洋里的核潜艇必须进入大西洋才能有效地打击西方的军事目标。而从北冰洋进人大西洋的海口,东面是挪威,西面是格陵兰岛,正好都控制在西方人的手里。于是,大西洋的北岸成了东西方对抗的焦点。后来,双方导弹的射程都提高到10000公里左右,这样,前苏联的核潜艇不必再驶出北冰洋即可打击北半球所有的目标。而且,把潜艇布置在北冰洋的冰盖之下还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使卫星从空中侦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便于保密;二是由于冰层不断破裂所发出的巨大噪声,使需要在冰下利用声纳系统跟踪潜艇也变得极为困难。正因如此,前苏联便把其核潜艇集中到了北冰洋,美国也完成了类似的战略转移。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北冰洋便成了东西方对抗的焦点和兵家必争之地。

  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美国和俄罗斯的核潜艇依然存在。未来的形势将如何发展是难以预料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