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总总说北极

  源远流长的历史

  顽强的北极生命

  资源开发与保护

 

 

 

     北极博物馆 > 源远流长的历史  > 北极现代史


科学

  首先应该说明的是,从广义来讲,探险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活动。这不仅在于其地理上的发现、对气候的观测、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以及对北极严酷环境的亲身体验等都具有明显的科学意义,而且在后期的探险中,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对气象、地磁、生物、海洋和冰川等进行观察,并收集了大量富有价值的科学数据。但是,严格来说,真正对北极地区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科学考察却是从1882~1883年的第一个国际极地年开始的。在12个月的野外工作期间,共有来自11个国家的15支考察队(11支在北极,4支在南极),约700人参加,建起了34个固定的观测站和49个临时性的观测点,对两极地区的天文、地理、气象和地球物理在统一计划和安排下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综合性的科学考察。这一活动不仅可以看作北极科学时代的起点,而且也标志着北极现代历史的开始。它不仅把北极的科学研究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而且也是北极历史上第一次广泛的国际合作,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野外考察

  半个世纪之后,即1932年8月1日~1933年8月31日,又开展了第二个国际极地年的科学活动,共有34个国家参加,建起了55个永久性的考察站。其中43个在北极,5个在南极,还有7个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科学家对地磁场、大地电流、大气的电压和电导性和电离层的高度等进行了连续的观测、测量和记录,并对北极光与无线电传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还完成了完整的气象报告和记录。由于无线电通讯和飞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野外工作的安全系数,有效地避免了像格雷利那样的悲剧发生。因此,这次活动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比第一个国际极地年大大地往前迈进了一步,可谓北极科学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

  接着是国际地球物理年。从1957年7月1日~1958年12月31日,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由国际科联发起并组织,来自76个国家的2万多名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陆地和海洋1千多个观测点上对各种地球物理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观测和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因为在这期间,太阳的耀斑活动将出现一个高峰期,并伴随有日蚀,所以国际地球物理年的重点是从全球各地,特别是两极对太阳进行观测,其中也包括了像高空物理、气象、地磁、电离层、紫外线、极光和气晖、经度和纬度、冰川和气候以及核放射性等方面的观测和研究。

  虽然国际地球物理年把观察的重点放在了南极,但对北极的科学研究仍然是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因此,国际地球物理年也可以看做是北极科学的第三个里程碑。实际上,国际地球物理年最重要的成果与其说是科学上的进展,还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收获。因为在这期间不仅建立了南极考察委员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还为南极条约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当时,科学家们虽然也很想在北极建立类似的机构,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因为那时冷战正烈,所以不可能在北极开展任何形式的国际合作。直到30年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北极局势才出现了松动。

  1986年3月19 日,环北极健康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其总部设在安克雷奇阿拉斯加大学的健康科学学院,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支持环北极地区健康科学的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同年6月20日,作为在南极考察科学委员会会议期间一次非正式讨论的结果,由来自德国、芬兰、法国、日本、挪威、波兰、瑞典、前苏联和英国的科学家共同起草和发起,建议成立非政府的机构,作为发展北极科学考察及促进国际合作的一个讲坛。在1987年2月1日,又召开了一次咨询会议之后,于1988年3月,来自8个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国家的代表一致同意,应该建立一个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这8个国家是: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1990年8月28日,上述8个国家的代表签订协议,正式成立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包括了北极科学的所有领域,并为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讲坛。至此,北极科学则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这就是第四个里程碑。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