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博简介

丝情古今
丝路花雨
丝绸之路
织染缂绣
服饰大观

 

西北丝路后来居上
 

  汉初,高祖曾被匈奴击败,武帝即位后便决心彻底消灭匈奴。当他得知,原来在敦煌附近(今甘肃西部)居住的大月氏受匈奴的强力攻击,被迫西迁而欲报仇雪恨时,便欲与之联合共同夹击匈奴。于是,张骞自告奋勇出使西域这本是出于汉武帝政治上的远见。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莫高窟壁画

  西域的名称始于西汉,广义上指今新疆以西、中亚、和田一带。公元前139年,张骞第一次访问西域诸国,历尽坎坷,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行程没有一定的路线可言,并且也没有随带丝绸制品。待到公元前119年,张骞又以中郎将的身份,偕同副使、将士等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币帛数千巨万”,以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才真正地把大量丝绸带到了西方。当时,匈奴已被汉帝国击败,中途没有什么阻碍,从长安出发,经陇西(今临洮)、焉耆、龟兹(今库车),越葱岭到达赤谷(今伊塞克湖东南),并与乌孙(今哈萨古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乌孙的关系,张骞又派遣副使分赴大宛(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大月氏(今乌兹别克和塔吉克共和国)、大夏(今土耳其)、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阗(今新疆)等国,并于公元前115年回国。

  此后,西域诸国纷纷与汉帝国建立外交关系。在扫清了匈奴的障碍以后,西北丝路较之西南丝路更为便捷,且作为官道,保证了沿途的安全和旅途食宿的方便。此线路大致是从长安出发,经宝鸡、陇县、固原、武威、张掖、酒泉、安西、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分赴各国。

西北丝路简图  自汉代直至北魏时期,这条丝路一直十分繁荣。但从四世纪中叶起,河西走廊战乱频繁,五世纪中叶,突厥族逐渐强大,并控制了这条线路。此时,平行于河西走廊的青海道(又称“羌中道”)取代了原西北丝路的地位。其主要路线是:从今甘肃临夏起,在永清过黄河至青海民和,经西宁逆湟水而上,越日月山,沿青海湖过伏俟城,穿过柴达木盆地进入新疆的若羌,再转走丝路南道。随着河西走廊的日趋安宁,丝路又逐渐北移。青海道曾担负了二百多年中西交往的重任。

  唐代以后(公元640年),该丝路又继续畅通。西北丝路与西方各国之间距离短、沿途所需费用少、时间短。历宋、元、明各朝代直至十七世纪,虽西北战乱仍不断发生,海上丝路已十分繁荣,但西方不少国家仍取此线路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尤其在蒙元时期,西北丝路在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尔汗国境内通过,伊尔汗国以撒尔罕为统治中心,在此广设驿站,交通更为便利。伊尔汗国西界直达地中海,再向西行便可到达罗马,当时称为丝绸之路南道,这是与被称为北道的草原之路相对而言的。新疆出土的联珠对孔雀贵字纹覆面

  西北丝路是政府开拓的官道,作为礼物和商品的丝绸来自中原以至全国。汉武帝时,国内的蚕织业已十分发达,在政府“农桑衣食之本”的精神指导下,家家“还庐树桑”,丝绸产量空前高涨,政府征收的丝绸一年内可达五百万匹。这些丝绸除官员自用和用于犒赏之外,还剩余了很多用来换取外国的珍宝以供玩娱。此外,官府专立“织室”织作高级丝织品,民间也有高级丝织品出售,这些丝织品同时也用于对外贸易和馈赠亲友,这些都可从相关记载与丝路沿途出土的丝织品得以印证。

  中国的蚕种也是从这条丝路上传到了西方各国。始于公元六世纪,传到中亚细亚和外高加索各国、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七世纪传到阿拉伯和埃及,八世纪传到西班牙,十三世纪传到意大利,十五世纪传到法国。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最早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