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文观测的发展
 
黄河流域水文观测的发展


  黄河水文观测历史悠久,黄河水文的历史可向上追溯到40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起,就以树木标志进行水位观测。早战国时期(公元前395~前315年)已用浮标法对黄河龙门段水流湍急的程度进行了观测。到秦代有了降雨观测,并建立了报雨制度,开始由地方向中央报雨。西汉后期(公元前77年~37年)开始使用雨量筒定量观测降水。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就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对黄河泥沙的记载和定量描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马报汛”。此后历代都有许多对雨情、洪水、旱情、泥沙的观测、记载和叙述。水情观测逐渐由定性发展为定量,并建立了快马报汛制度。
  清朝(164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建国前夕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水位站62处,雨量站2357处。经过50多年的发展,黄河水文观测技术已经由传统的观测手段,向逐步采用卫星空间技术、遥感、遥测、巡测等新技术的自动采集水文数据的观测现代化迈进。

水文观测船
水文观测船
水文观测塔
水文观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