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如今一提起莲,脑海里总会条件反射般地跳出北宋文官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只是,背得那么熟、记了这么久,你有没有想过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呢?

  有人会不屑一顾:老生常谈啦,多少科普文早已说明,原因是莲叶具有“自洁(self-cleaning)效应”。

  自洁效应,听起来不明觉厉,可惜,这样回答的人都答错了!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苏轼《阮郎归 初夏》

  (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wiki/Lotus_effect) 


为什么说“答错了”?

  首先,我们花点时间重温下“莲叶自洁效应”。

  在电子显微镜下,会发现莲叶的上表皮由一个个特殊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的表面布满了高10~20 m(微米),宽10 ~15 m的突起(参照物:一根亚洲人头发的直径是80~120 m),同时被覆着一层疏水的蜡。如此特殊的微米结构使得水滴落在莲叶上时,会被突起和蜡隔离开表皮细胞,进而滚动形成“玉盆琼珠”,同时把叶表面的脏东西黏住、带走,最终实现自洁。

莲叶表皮的微米结构

  (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wiki/Lotus_effect)  

  莲叶的自洁本领确实存在,但用它来解释“出淤泥而不染”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了。稍微分析便能发现这个解释无法站稳脚跟:假设莲叶发挥了自洁效应而使莲免受淤泥污染,那莲叶刚从水底的淤泥里钻出来时,是不是应该呈现展开的盾形叶模样?否则,如何通过叶表面特殊的结构来排水除污呢?

  灵魂拷问:你见过在泥土里展开的莲叶吗?! 

   

不染淤泥的真相原来这么简单!

  看懂了上述以讹传讹的逻(科)辑(普)漏(忽)洞(悠),我们再来搞明白,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秘诀。

  其实很简单,看一张实拍照即可解谜:刚钻出淤泥的莲叶长这样——

  (图片来源:bergenwatergardens.com/how-to-pot-lotus-tubers/ )

  发现了吗?幼叶被芽鳞(片)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直至钻出淤泥。这意味着幼叶不管出土还是在土里,都根本接触不到淤泥!

  不仅莲的叶,莲的花也差不多如此——在出淤泥之前,花也是被芽鳞包裹的!

  小红箭头指向部位藏着早期极幼小的花芽,放大后如下图所示

  I 幼叶。剥除了芽鳞之后,位于叶柄基部的花芽早期生长过程

  (图片来源:journals.ashs.org/hortsci/view/journals/hortsci/49/4/article-p516.xml)

  既然根本接触不到,又谈何不染? 

  所以,“出淤泥而不染”和“自洁效应”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唯一能沾上边的句子其实是“亭亭净植”的“净植”。出泥后不久,花叶就迅速生长壮大,撑开了芽鳞(片)。显然芽鳞的作用是保护花蕾和幼叶。

  这正是:绿荷生微突,滚珠清泥污。秽不染幼叶,何处谈自洁?

 

顺带聊聊莲的“妖气”

  “出淤泥而不染”和下一句“濯清涟而不妖” 共同组成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画面递进变化的莲之花叶生长过程.GIF:先出泥,再出水。出泥的姿态刚讲过了,那出水的姿态如何呢?也很简单,还记得那首义务教育必背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吗?这句诗早已点明答案。

  莲叶伸出水面之前,在水里一直保持如下模样——像一把镐头歪掉的十字镐。直至出水后接触阳光,莲才快速展开叶片,呈现盾形叶之貌(盾形叶是指叶柄的一头与叶片的中心相联结,整片叶好像美国队长自卫的神器“圆盾”)。

  刚出水的莲叶(摄影:@自源)

  再次灵魂拷问:这样内卷的造型,怎么沾染淤泥?

  莲叶慢慢展开(摄影:@自源)

  完全展开的成熟的盾形叶(摄影:@自源)

  而莲的花刚出水的姿态是这样:

  莲蕾出浴(摄影:@自源)

  我国古人对莲的观察、欣赏和利用可谓巅峰造极。仅从古人给莲的身体各部位都取了专属称呼即能体会一二:

  果期膨大的海绵质花托特称为莲蓬,莲子又叫泽芝;叶特称为荷(h )或“蕸(xi )”,立叶之柄叫“茄(ji )”,柄细长,却高举大叶片立于水中,“荷”字由此产生“负荷(h )”之意;花的昵称更多,有荷花/华、(水)芙蓉、菡萏(h n d n)、水华、水芸、水芝、泽芝、藕花等等,其中,菡萏表示待放之花蕾,芙蓉表示绽放之花貌;莲、芙蕖、芰(j )荷则指整个植株……

  追本溯源,荷与芙蕖是古代中国的“正宗”叫法,而“莲”是随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兴起的俗名。不过明代的中药专著《本草纲目》解释道:“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非常符合这种独一无二的水生开花植物的外观形态和生长习性。所以《中国植物志》选用“莲”作为它的正式中文名。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图片来源:www.needpix.com/photo/1333115/lotus-flower-bud-old-leaf)

  其实若认真品,“濯清涟而不妖”很值得玩味。这句话应该脱胎于周敦颐的先辈、诗仙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首先,莲只有不妖的气质吗?李白不仅创造了“出水芙蓉”,也写过莲的其他姿态,如“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看起来这些莲都充满了“妖气”呢。

  事实上,李白笔下的莲形象要比周敦颐的丰富太多。周敦颐虽言“予独爱莲”,可他的传世作品中仅有两篇专门“咏莲”,一篇为《爱莲说》,另一篇叫《赞莲》: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默默香”、“七月”说明该诗的莲花处于盛放状态。但爱莲爱到盲目的周敦颐依旧赋予盛莲不妖的气质。这样的文学形象,像不像当代明星的完美人设?

  植物在夏季开花的远少于春季,因此经常霸占整个池塘的莲也霸占了整个夏天的目光。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其次,濯清涟和妖不妖有逻辑关系吗?没有。不管在“清水”还是无毒的浊水,莲的生长过程和状态都大同小异;即使生于浊水,花骨朵照样不妖;即使生于“清水”,盛花照样妖艳。

  有趣的是,莲并不能生长在没有泥沙的纯粹的清水之中,反而扎根淤泥才可以茁壮成长;养过水生花卉、插过鲜切花的朋友都知道,植物长期身处纯水,将造成清水变浊、植物营养不良而病死。许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浑不见底,但不表示水质差、没营养、有毒害。事实证明,出淤泥的莲总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长得好;纯水培的莲光长叶、不开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细菌、代谢掉后留存水中会污染纯水。

  那为什么古人常写芙蓉出自清水呢?因为清水之下有淤泥——给养花的水加入土壤,由于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颗粒杂质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稳固,久而久之水便变得清澈,植物也活得健康了。

  简单粗暴地讲:净化污水的是泥,污染清水的是莲。这里头的曲径通幽之味,就留待你品、你细细品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

  (图片来源:www.ecns.cn/hd/2019-06-10/detail-ifziyumy2112304.shtml)

   参考文献: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tus_effect

  [2] https://doi.org/10.21273/HORTSCI.49.4.516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4] https://ctext.org/zh

  [5]《见过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吗?动图帅炸》,果壳 ,2015-03-11

  [6]《中国莲》,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著,1987

  作者:陈莹婷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