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馆> 线路


 

以“难”著称的隧道:南岭隧道

南岭隧道  南岭隧道是以“难”著称的隧道,位于(北)京广(州)铁路衡(阳)广(州)复线郴州与坪石之间。隧道全长6666.33米,双线电气化牵引。隧道在湖南省郴县邓家塘镇附近穿越南岭山脉的五盖山和骑田岭挟持地带。这个地区为剥蚀低山丘陵区,连溪河辗转曲折,两次流经隧道顶部,原有京广铁路在下连溪和隧道出口两次与隧道立交。隧道穿越5处溶蚀洼地,埋深最浅地段仅39~45米。此地区属著名的南岭构造带,构造运动强烈,岩溶极为发育,地下水富集,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建设者在在测绘的基础上,用地面和隧底钻探、物探和洞内超前钻探,结合溶岩发育规律,摸清岩溶的具体形态,为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隧道洞内岩溶突水涌泥量和地表塌陷规模之大及其对施工的危害强度,在国内外隧道建筑史上均属罕见。自1979年9月开工至1988年11月主体工程竣工,共发生大小突水涌泥24次,涌出稀泥和砂子近30000立方米。因洞内大量突泥涌水,共发生大小陷穴52处,最深达20米。沿连溪河两岸塌陷19处,河床先后因塌陷而断流,大量河水泥砂涌入隧道,堵塞坑道,阻碍施工。当隧道开挖到1935公里745米时,先后3次突泥,总量达10689立方米。建设者对突泥地段施加高压注浆,使稀泥在高压下劈裂,在缝隙中充入水泥和水玻璃浆液,凝固后呈坚硬的水泥水玻璃网络,使稀泥固结、压缩、脱水,并被部分置换,形成有一定强度的结石体。为保证施工安全,在注浆固结的基础上钻孔,每隔600毫米顶进一根无缝钢管,形成管棚,使稀泥与管棚构成统一的加固支护体系。因开挖隧道破坏了地下水的动力平衡,以致地下水向隧道渗漏宣泄。不仅影响施工,而且直接影响电气化设备的使用,留下隐患,增加隧道养护的困难。针对地下水的特点施工单位制定了“以堵为主、堵排结合、浑水要堵、清水可排”的治水原则。为了从根本上阻止地下水向隧道泄漏,保护地面环境,又采取了“河填地面陷穴,改道断流河渠,地下地面注浆,衬砌防水防漏”的综合治水措施。经回填陷穴与改道断流河渠,截止了地表水向地下倒灌,防止了农田及其它设施因地面变形受损。经历10年的艰苦奋斗,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解开一道道技术课题,越过一座座难关险隘, “难”岭隧道不再难,终于为衡广复线电气化铁路打通了湘粤两省的大门。衡广复线工程1989年年底通过国家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中国目前已开通运营的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关角隧道  中国已通车的最长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大瑶山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