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馆> 线路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名城。千百年来,由于长江横卧、汉水汇流,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相互分隔,往来交通极为不便。

    从1913年到1946年,曾先后四次提出在武汉长江上建桥的动议,但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始终未能变成现实。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事业走在前面,而大江南北的京汉、粤汉铁路干线,仍因长江一水之隔不能衔接,虽然修建了简易火车轮渡,远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运输需要。武汉三镇迫切需要连成一个整体。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建武汉长江大桥。2月成立了“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经过反复研究和方案比选,同年8月经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确定采用龟山——蛇山线方案修建大桥。铁道部设计局专门成立了武汉大桥设计组进行初步设计。铁道部先后三次召开武汉大桥会议,邀请中国和苏联专家讨论大桥建设的设计和技术问题。1953年2月18日,毛泽东主席听取中共中央中南局领导关于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的汇报后,登上武昌黄鹤楼,视察了大桥的桥址。1954年1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政务院会议,听取铁道部长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报告,讨论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接着,政务院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中共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兼政治委员,汪菊潜为总工程师,梅旸春、李芬、朱世源为副总工程师。1955年成立以茅以升为主任委员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作为该桥工程的技术咨询机构。同年6月提出技术设计,7月大桥工程正式动工。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1319.48米,正桥长1158.8米。铁路在下层,公路在上层。铁路为双线,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公路路面宽1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

    大桥建设规模相当浩大。正桥和引桥共用混凝土(包括预制件)91500立方米,制造直径1.55米的管柱3600米,管柱内钻孔224个,总计钻孔深度778.6米,下沉直径0.55米的管桩22400米,安装钢梁21420吨,铸钢支座516吨。尚有与大桥同时施工的配套工程,包括从汉口玉带门车站跨过汉水,经新建的汉阳车站,再越过长江,直到武昌新车站之间14公里内的桥梁、线路工程。

    长江大桥位于长江两岸的龟、蛇二山之间,江面宽约1126米,武昌侧江岸坡度很陡,汉阳侧江岸较为平缓。江底是极不稳定的细砂,易于被水冲刷,河床变化深度达10米左右。

    制造大跨度钢梁,五十年代的山海关桥梁工厂和沈阳桥梁工厂都没有经验。为积极支持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两厂不怕困难,接受了钢梁制造任务。他们研究编制了特定的工艺规程,组织专业化作业,改进原有生产机具,保质保量地完成制造任务,提前运到了工地。现场拼装时,未发现任何尺寸误差,精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钢梁安装分别从两岸采用伸臂法向江心架设合拢。从1956年5月开始,到1957年5月5日在6号桥墩处会合,10月上旬大桥全部工程完工,整个工期比国家规定的期限提前一年零三个月。

    大桥完工后,经国务院组成的武汉长江大桥验收委员会检查验收,认为:大桥稳定性很高,冲击系数低。此后,通过对正桥钢梁进行三次位移、振动等检定试验证明大桥技术状态正常良好。1957年10月15日,铁路和公路桥同时正式通车。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实现了广大人民多年的愿望。


公铁两用第一桥——三棵树松花江桥  我国铁路最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永定河7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