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博览 > 军事自动化 > 新型自动化武器
  

反坦克导弹

  被称为陆战之王的坦克在现代及未来战争中都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武器。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和坦克技术的进步,火力、防护能力更强的新式主战坦克不断问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坦克技术的提高也促使人们除了积极改进、完善现有的各种反坦克武器之外,还不断研制性能更好的新式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导弹

  在6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的反坦克导弹包括苏制AT-1/2/3甲鱼、蝇拍、萨格尔导弹;美制橡树棍导弹;英制旋火导弹;法制SS-10导弹;日本的64式导弹等。这些导弹的技术特点是战斗部采用高能炸药,最大破甲厚度为350~500毫米,制导方式为目视瞄准+有线制导指令,导弹发射平台大多为三脚架式发射平台。

  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反坦克导弹发展到第二代,其中典型的导弹包括苏制AT-4/5塞子、拱肩导弹;美制龙式、陶式基本型、陶式改进型、陶-2导弹;法、德联合研制的米兰、霍特导弹;日本的79式导弹等。这些导弹的技术特点是战斗部采用聚能装药战斗部,最大破甲厚度一般在500~800毫米之间,少数型号达1000~1300毫米,制导方式为目视瞄准+红外自动跟踪+有线传输指令,命中概率在85%~95%之间,导弹发射平台多种多样,有三脚架式、车载式和机载式发射平台。

  目前,反坦克导弹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基本已退出现役,仅在少数发展中国家还有装备;美、俄、英、法、德等国装备的反坦克导弹都呈现以第二代为主,二、三代并存的态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装备的都是第二代反坦克导弹。

  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典型代表包括苏制AT-6螺旋、短号导弹;美制陶-2B、海尔法改进型、标枪导弹;英、法、德联合研制的特里盖特导弹;意大利的麦夫;印度的毒蛇导弹等。

  这些导弹的技术特点:战斗部采用聚能装药战斗部或攻击顶部装甲的战斗部或多级串联战斗部,最大破甲厚度一般在800~1000毫米之间,并具有反复合装甲、贫铀装甲等先进装甲能力;制导方式为主动激光制导、激光集束、红外成像制导或多模复合制导,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重视导弹的一弹多用能力;采用先进的动力装置,进一步提高导弹的速度和射程;导弹发射平台多元化。

  随着主战坦克装甲技术及各种辅助性防御技术的发展,未来主战坦克的防护装甲将主要采用复合装甲(含反爆装甲)、贫铀装甲以及采用红外探测、激光预警等辅助性防御措施,这将使未来主战坦克的防御能力大大提高。这些技术的采用都将迫使反坦克导弹向如下几个方向发展。

  发展新型战斗部,提高反坦克导弹杀伤能力。为了摧毁带有反爆装甲的复合装甲,采用双级或多级串联聚能装药战斗部将成为今后反坦克导弹的重要发展方向。串联战斗部在命中目标时先由前端小型战斗部击毁反爆装甲,接着再由主战斗部击毁坦克主装甲。美国的陶-2A首先采用这种战斗部,之后海尔法、掠夺者、标枪、短号等亦采用了这种战斗部。

  改变攻击方式,提高反坦克导弹破甲威力。由于坦克的顶部装甲相对于前装甲、侧装甲、炮塔周围的装甲防护较弱,因此如果反坦克导弹能避开坦克防护较强的部位,攻击其防护较弱的顶部,则可明显提高摧毁概率。而欲采用攻击坦克顶部装甲的方式,则须摈弃第一、二代反坦克导弹采用平面攻击的设计思想,让反坦克导弹从坦克顶部实施掠飞攻击或俯冲攻击。在80年代中期以后,美、英、法等国就开始发展这种类型的反坦克导弹,如陶-2B、便携式AAWS-M、ATGW-3LR等反坦克导弹都采用了掠飞式攻击顶部装甲的方案。

  同时,反坦克导弹的发展趋势还包括采用先进的制导技术,提高导弹抗干扰能力;发展高速直瞄动能反坦克导弹;采用多功能战斗部,提高“一弹多用”能力;发展新一代中程反坦克导弹;采用高性能发动机,提高导弹飞行速度,增大射程等。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问世,坦克技术和反坦克技术都在不断的提高,它们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抗衡将使得未来的战争更加错综复杂。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