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龙聚首 共话当年数学系的教育创新实践 > 华罗庚的助教回忆当年的那些事

     三龙聚首 共话当年数学系的教育创新实践答    文章来源: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老科协数学院分会  

关龙班的学生李炳仁先生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因为在关先生的班里,我们当时数学系5911级是有三个班,最后并成两个班,五个专业。

我首先要讲什么叫“龙”的概念,关龙、华龙,吴龙,实际上是这样,一般数学系讲基础课,比如微积分,方程、实变函数,复变函数等分开讲的。龙的概念数学基础课是由一个老师主导,一起来讲,好处是减少了重复的部分,速度比较快。
       关先生设计59级的基础课。我觉得关先生的优点是,他讲课非常好。他给我们讲基础课,亲自编写讲义,备课,真是呕心沥血。他讲课也出版了三本书。我印象很深,当时是困难时期,关先生讲课之前,把讲义写完了,常庚哲他们刻蜡版,然后油印出来。我经常去常庚哲那里把讲义拿来,一份一份叠好,发给学生们。

  

关先生的特点是他的分析比较强,首先微积分用的教材八本是浓缩的。我当时对实数理论很不了解,实际上要讲曲线与功率。从高中到大学的有一个难关呢就是极限的概念。在美国的大学没有数学系,他们开课一般这些东西都不讲。我们的体系主要用的是前苏联的。

关先生讲在一年级、二年级主要把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微分方程、函数论等等串通起,都讲过。几何方面讲的少一点。当时大家觉得几何不太有用。实际上当时我们对世界看的不清楚,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国际上在60年代就出现,我们不太了解。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出来后,离不开几何。我们几何讲的少了一点。

关先生的特点是讲课很严谨,他在59年10月出版了三本讲义。这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我走科研道路,用处很大。大部分人学过了就走了。就不再搞这个了。后来我们分了五个专业,我是数学物理专业。在四年级,关先生,他主要是给我们开讨论班。我在大学毕业后,又跟关先生当研究生。因为我们是物理数学专业。物理课比较多,当时张宗隧和戴原本等他们教我们物理。我是旁听。

60年的时候关先生是数学会的秘书长。他作了一个报告,他强调数学与实际应用结合。他首先提出了一个理论物理,他有一次暑假在青岛组织了理论物理的会议,向物理学家学习。在第二次中国数学大会上,他作了一个报告,“数学与理论物理的联系’。后来中国科技大学开了“物理数学”的专业。严格来讲,我们59级有18个人学习物理数学专业。物理数学专业一半时间学物理,一半时间是田方增先生给我们教方程。后来我当关先生当研究生。64年科学院把所有的研究生在计算所南楼集中起来学习基础课和政治和外语等。接着下去又是搞四清。

关先生给了我一些物理题。做量子闪射,当然我没有做下去。

我和关先生接触比较多,在四清的时候,他是工作组组长。我印象中和关先生有密切接触有七年时间。大学前三年我是数学课代表,后来两年我是学习物理数学的,后来当了研究生。

龙的概念,就是把所有的基础课由一个人主导来讲。从过去到现在,各个大学都是微积分是一个老师讲,微分方程是一个老师讲,函数一个老师讲,都分开,龙的概念这些基础课是由一个人统一来讲。三龙就是这三个老师主导的意思。

华龙班刚才颜基义学长讲得非常好,我没有做准备。

在中国科技大学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想回顾一下在中国科技大学的5年生活。这5年的生活对我来说,我觉得很好。我们刚进去的时候,当时宿舍楼刚刚建好,但教学大楼还没有造。我们一开始就参与了建教学大楼的工作。特别是在困难时期,我们班的大白菜种的特别好。是我们班的班长带我们种的。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水是化学实验室出来的,大概带有放射性,所以大白菜长的特别大。

我们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的时候,我们要学习延安抗大的精神,有军事化的纪律,要检查卫生啊,要叠被,早晨要出操锻炼啊,这个非常好。宿舍和校园卫生搞的都很干净。学习上也抓得很紧。我们上海同学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的概念,下了课做完习题好象就完了。下了课,做完题都在聊天。常庚哲老师说我们,你们怎么不用功呀。后来我们就知道用功了。在中国科技大学的5年给我的印象很深。

最后,郭沫若校长讲过,过去国家决定成立中国科技大学的原因呢,是想给科学院各个所培养后备军,很多学生被分配到各个研究所。文化大革命后搬到了合肥去了。中国科技大学应当叫做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和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这样的。讲一个笑话,在上海,在我们家附近有一个中学不是重点中学叫中国中学。那么我们是否要建一个中国大学。我的建议是教育部要考虑大学的名字应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