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救援官兵心理自助

  时间就是生命。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官干警迅速行动起来了。你们奔赴灾区,与灾区人民、全国人民组成了新的钢铁长城。人民子弟兵依然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战友们,辛苦了!在帮助父老乡亲的时候,别忘了照顾好你们自己!

  为什么要重视救援官兵的心理援助?

  灾难性事件,如地震及余震,具有威胁性、紧迫性、震憾性和后果不确定性等特点,其他重大的事故、事件,如飞机失事、海啸、矿难等,也是如此。第一受害者即使不是军人,但官兵这一特殊群体常作为第一救助者,异常而持久的援助性工作场景也会使他们的心理受到冲击和伤害,诱发异常心理应急反应,加之年轻官兵如果没有类似的事件经验,未经充分的应对准备,又因外界信息的不明确性,很可能造成官兵生理功能和心理机能的改变,降低军事施援活动的效率,从而对军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对预防和应对救援官兵的心理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救援官兵的心理应激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情绪方面

  在突发事件面前,情绪异常最易被直接观察到,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疑虑、悲伤、沮丧、忧郁、易怒、绝望、麻木、孤独、紧张、烦躁、自责、过分敏感等各种负性情绪。

  生理方面

  主要表现为肌肉高度紧张,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等。女官兵会出现月经失调。

  认知方面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推理和判断能力下降,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建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行为方面

  主要表现为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信任他人,以及出现躲避和警觉反应,或者逃避现实,出现强迫行为,操作技能水平降低等。

  救援官兵的心理危机呈现哪些过程?

  依时间顺序,通常有四个阶段。

  1、冲击期或休克期

  指投入救援工作后的数小时内,主要表现为焦虑、惊恐和不能合理思考,少数人出现意识不清。

  2、危机期或防御退缩期

  由于没有能力解决面对的困境,表现为退缩或否认危机存在,将之合理化或不适当投射。

  3、解决期或适应期

  此时能够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用积极的办法成功地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我评价上升,社会功能恢复。

  4、危机后期

  常在救援工作结束之后,或返回部队以后的一段时间。多数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获得一定的积极应付技巧,但少数人出现人格改变,或表现出敌意、抑郁、或滥用酒精、药物,也有可能岀现神经症、精神病和慢性躯体不适。

  救援官兵会有哪些异常的情绪表现?

  恐惧心理

  是灾后现场救援时官兵最易诱发的一种情绪,是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景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以年轻官兵尤甚。此时,他们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机能充分动员,但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突发事件中的危险。经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有时加以适当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官兵的恐惧心理会逐渐消失。

  悲伤心理

  这是在灾难现场救援官兵中最常见的情绪,为灾民以及自己部队中的战友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抒解,也有人会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焦虑心理

  是发生在救援中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指向未来的、对救援过程或效果产生紧张的内心体验,紧张不安、出现回避、烦躁等,呈高度警觉状态。这种心理可呈现为情感的泛化,也可能警觉状态,较为持续而不能迅速回归正常。

  抑郁心理

  出现悲哀、寂寞、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如果救援官兵具有抑郁性人格,则救援活动增加发生抑郁情绪的危险,从而出现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失去愉快感,不愿与外界接触或不愿与战友打交道,世界一片灰暗,并伴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躯体症状。

  无助心理

  救援官兵亲临现场,见到过多的惨景,有些人会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人生无望,觉得如此不公平,或者救灾的速度怎么那么慢,也有的会认为别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不理解理解自己的痛苦、抱负和需求等 。

  内疚心理

  有的救援官兵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老乡、孤寡、妇幼和战友,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他们,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能够避免灾民的死亡的事情等等。

  救援官兵进行心理自助的目的是什么?

  1、缓解痛苦、调节情绪,避免因情感波动造成自伤或伤及他人的行为,避免自我效能的降低;

  2、塑造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恢复心理平衡与回归现实,提高军事行为效率;

  3、掌握灾后救灾的心理控制技术,可能针对未来遇到的余震、重建家园等情况,学到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

  救援官兵如何进行心理自助?

  1、获取社会情感支持

  获得来自组织和外界的救助显得非常重要,救援官兵要实施情感支持首先要认同自己心理危机时的情感变化,应视此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及时地获取社会情感支持,社会支持一般由家人、亲属、战友、同亊、同学朋友构成,也包括地震灾区的灾民,从他们那里救援官兵得到亲情、物质和信息上的支持之外,也从中获得安慰、同情、支持、鼓励、开导、认同和理解,由此可极大缓解其心理压力,使救援官兵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与社会情支持系统里的成员如战友聚在一起,并善于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打电话、记日记都是有益的,这些都是成功走向心理自助的关键一步。

  2、确保足够的生理应对

  应努力争取相对充足的休息,避免长期和受害者或幸存者在一起,每天必须有救援官兵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还应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适当的娱乐休息,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条件许可的话,可以读书、听音乐等,以转移注意力;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适时发泄,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心理学方法。调整自我,增强信任感。助人者,更需要自助。救援官兵在全面了解灾情及救灾过程的基础上,调整自我认知,客观地认识灾害及其风险,科学、辩证地看待救灾的力量和成果,消除错误认识,进行自我抚慰,不断地提高自我支持的能力,既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信任,也增强对群体救援队伍的信任,因为信任可赶走恐慌和无助感,换回安全感。

  3、积极寻求有效的干预

  救援官兵与死难者、伤员及他们的家属都有密切接触,属高危人群,应被列为心理干预工作的重点。自我调节不见明显成效或不得要领,那就应积极从速地寻求心理干预,由专业人士进行评估和处理,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的部分人员可能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救援官兵进行心理自助应注意哪些事项?

  1、避免情绪封闭、退缩,或疏离他人,或标新立异。

  2、不要试图逃避曾经经历过的救援活动,救援地点。及相关人士。

  3、灾后的一段时间内,暂缓对生活和工作中有压力感的事情做出重要决策,比如换工作(转业)、改变婚姻状况(离婚)和巨额消费(购房买车)等。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0
地震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