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为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
病。艾滋病病毒作为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 【详细】
 感染艾滋病的相关症状
  从感染HIV病毒到最后的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感染初期可出现类感冒样或血清病样症状,并且经常出现斑丘疹。然后进入较长的无症状感染期,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病毒仍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之后发展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最后发生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成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临床表现的共同症状是出现反复的发热、消瘦、腹泻、淋巴结肿大等。艾滋病至今尚无有效防治手段,故被称为超级癌症。 【详细】
 艾滋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
  HIV病毒一进入人体就会向淋巴组织进发,寻找T-helper细胞。T-helper感染HIV病毒后变为HIV-复制细胞,因而其数量会逐渐减少直到机体显示出艾滋病的征兆。HIV病毒在主体中生成可以携带病毒到新的细胞、内含病毒RNA分子和酶的新病毒体,并经捆绑、逆转录、集成、复制、翻译、组装、发育等步骤复制新的病毒体,感染免疫系统细胞。新复制的病毒体将感染其他的T-helper细胞,并导致人体的T-helper细胞数缓慢持续减少。由于T-helper细胞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细胞数的缺乏将危及人体免疫系统的安全。 【详细】
  艾滋病是当今世界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自美国于1981年发现艾滋病以来,每年全球的死亡人数有增无
减;人们一旦染上便很容易会被排斥远离,受尽歧视和痛苦,等待死亡的降临。截止2011年末,全球有342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夺命人数早已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详细】
  值得欣慰的是,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2年11月20号在日内瓦发布的《2012艾滋病疫情报告》,全球在艾滋病防治方面采取空前力度的应对行动已产生了积极效果,在25个中低收入国家中,新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数的增速减少了50%以上,另外,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死亡率也连续五年出现下降。
  艾滋病传播有3种途径:血液途径、性途径和母婴途径。
  血液传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径,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是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
针、拔牙工具,都十分危险;同性或异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且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另外,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或是母乳喂养时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由于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的生存能力相当弱,暴露在空气中则很快死亡,因此艾滋病病毒不会借助空气、水或食物进行传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经由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以及一般社交上的接吻、拥抱、咳嗽等方式也不会传播艾滋病。另外,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详细】
 如何预防艾滋病?
   目前科学家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方法,因此要想彻底的躲避它,就只有注重预防。常用、有效的预防方法主要有:
  1. 注意血液安全,拒绝非法卖血贩血,避免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
  2. 提倡安全性行为,避免因性生活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3. 远离毒品,尤其要拒绝共用注射器吸毒的行为。
  4. 对于一些可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如牙刷、纹身针、纹眉针、针灸针、剃须刀等,要避免与他人共用。
  5. 感染艾滋病的女性要避免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详细】
 艾滋病防治技术
  目前治疗艾滋病效果最明显的是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鸡尾酒疗法),它是华裔美国科学家何大一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1996年发明的:同时使用两种核苷类药和一种非核苷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2天后,大多数患者的外周血中几乎检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原。 【详细】
  “复方SH”通过抑制HIV-1蛋白水解酶为治疗艾滋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手段,在I、II期临床研究基础上,中科院与泰国卫生部合作完成了“复方SH”III期临床研究,在3家医院进行了120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病人病毒载量明显下降,病人的T-4细胞活性和机体免疫能力显著提高,未见毒副作用。【详细】
  艾滋病、HIV,这些字眼在大众的意识里总是跟"死亡"、"吸毒"等负面词语联系在一起,让人避之不及。然
而,"向'零'艾滋迈进"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如果社会中每个个体对待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的态度是拒绝、躲避、歧视的话,那么整个社会又怎能正视、接纳、帮助他们?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艾滋病知识,所谓的“恐艾症”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大方向上看,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同情和关系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但具体行为上,人们却不自觉地恐惧和排斥艾滋病人和感染者。
  表面上的积极态度或许是迫于社会规约,而面对具体情况的犹豫抵触才是内心真实想法的投射。事实上,目前人们还没能从根本上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和歧视。【详细】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
年。
  最近10余年来,全球艾滋病流行势头得到遏制,全球新增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和艾滋病致死人数均大幅下降。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希望与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共同努力,到2015年实现将全球每年艾滋病致死人数在目前水平上减半的目标,即将艾滋病致死人数控制在90万人以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