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中科院专家建言四川震后传染病防控

人民网 2008-5-15

 

  为防止灾区在震后发生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有关专家就地震灾区的疾病防控工作提出建议。

  一、地震可能引发的传染病症及应对措施

  地震后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供水设施遭到破坏,饮用水源会受到污染,是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以下是地震后可能引发的病症和有关应对措施:

  1、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要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2、虫媒传染病。灾区属于亚热带温湿气候,现又正值暑期,是疟疾、黑热病、乙脑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3、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应加强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4、预防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造成人员外伤,易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疾病发生。对皮肤破损人员必须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给予有效的抗炎对症治疗,同时要教育广大群众破损的伤口不要与土壤直接接触。

  5、预防食源性疾病。震后房屋倒塌,使食品、粮食受潮霉变、腐败变质,存在发生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要将食品粮食和食品原料在干燥、通风处保存,避免受到虫、鼠侵害和受潮发霉,必要时进行晒干,同时对灾区的食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

  二、综合防控建议

  1、紧急建立震后疾病监测系统。组织开展震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具体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要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和特殊医学紧急事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指导开展环境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尽量利用尚存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在灾民聚集地选择合适地点搭建临时应急厕所,并及时对粪便进行卫生处理或掩埋。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做好人、畜尸体的掩埋,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