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为人民做点事,再苦再累也值得

科学时报 2008-5-30
作者:王卉

 

  在通信中断、道路堵塞的情况下,利用遥感技术解译遥感图像是及时了解灾情、科学制定救援方案的最佳途径。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抗震救灾遥感监测应急工作组尽他们最大努力,利用雷达卫星数据,在5月14日下午作出第一个分析结果,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把高分辨率雷达卫星数据应用于地震灾害调查。

  “国务院的工作人员刚刚打来电话,希望我们就昨天报送的有关四川灾区灾情的遥感解译结果,再提供一些细节,很紧急。现在,国务院方面能与我们直通了,这在过去是少有的。”

  5月20日下午,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抗震救灾遥感监测应急工作组成员魏成阶研究员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从1976年以来,他参与过包括邢台地震、唐山大地震等在内的几次大地震的数据解译工作。

  “凡是需要我们遥感监测报告的单位我们都给了,全部无偿提供!”灾害与环境遥感监测研究室主任王世新研究员表示:“我们只是希望所提供的遥感监测报告快速上报国家和有关部门,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实质性的参考,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从5月13日开始,我们基本上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直到昨天才睡了个好觉——能从凌晨1点睡到7点。前几天每天都是同时来好几批数据,我们需要集中分析,那时特别紧急。”魏成阶表示。

  抗震救灾遥感监测应急工作组成立于5月12日地震当天。王世新主动向所领导请战,为科技抗震服务。这天下午,就开始组织在遥感减灾与应急方面富有经验的专家邵芸、魏成阶、周艺等想尽一切办法收集卫星数据。在通信中断、道路堵塞的情况下,利用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是及时了解灾情、科学制订救援方案的最佳途径。
“王世新老师反应快速,碰到灾害,有应急意识,能迅速投入。抗震救灾遥感监测应急工作组的老师们都是这样,不求名、不求利,首先想到的是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能用自己的工作为挽救地震灾区人们的生命作出一些成绩,是他们的最高荣耀。”遥感应用研究所综合办主任余琦说。

  遥感所紧急启动了灾害工作应急反应预案,同时筹备成立以所长顾行发担任组长的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副所长赵忠明担任组长的抗震救灾技术小组。

  遥感所科技处处长王晋年表示:“所里对此高度重视,因为我们意识到,遥感没有数据,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当时依据个人能力、依据一个研究小组的能力去迅速获取国内外尽可能多的数据并不容易,要以研究所的名义、以中国科学院的名义以至国家的名义去获取数据,而且通常如果不是特别去预订,数据接收单位不会主动去接收这些地区的卫星数据。”

  5月12日晚,抗震救灾遥感监测应急工作组已经迅速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忙碌中:收集信息、收集底图、定购数据。

  “此次大地震与我们以往所作的环境问题不一样的是,时效性要求非常强!时间就是生命,很紧迫!”王世新说。

  5月14日早上7点,他们就拿到雷达卫星图像,这是意大利东方道迩公司通过国家遥感中心无偿提供的,也是他们在震后能拿到的最早时间的过境卫星数据。

  “从技术上,地震发生过后应该可以获得卫星数据,但目前,每个卫星过境都有时间限制,在轨道经过受灾地区时才能获取。”王世新对《科学时报》记者解释。

  他们迅速投入了对数据的分析,5月14日下午5点多,他们做出第一个遥感监测报告,并紧急报送国务院。

  5月14日下午,了解到他们正在解译第一批数据的科技部部长万钢,副部长李学勇、刘燕华等一行冒雨专程来到遥感所。“除了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也是对我们此时做出的第一个灾害解译结果表示鼓励和感谢。”微波遥感研究室主任邵芸介绍。

  5月14日晚,他们又首先获得重灾区北川县8米分辨率光学影像,在快速解译后,发现北川县发生大面积滑坡和泥石流,已形成堰塞湖,可能对下游地区产生洪水和泥石流次生灾害。该信息在半夜1点紧急报送中国科学院,按照国务院意见紧急报送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同时,该信息也转发给在一线的中国地震国际搜救中心,指导他们在北川县的救援工作。

  5月15日,到达现场的无人机,在绵竹市汉旺镇飞行获取了0.2米分辨率的高清晰光学影像496幅;获取地震重灾区茂县和理县的SPOT-5的2.5米分辨率光学影像,重点对房屋倒塌、道路毁损和泥石流、山体滑坡进行解译分析。直接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救援提供了第一手的遥感信息。

  5月16日,他们又依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要求,对灾区基础设施,主要是水电站、桥梁、道路交通进行探察,及时提供信息。

  “这一次从技术上,我们运用了多种卫星资料,有七八种。比如,雨天就用雷达卫星资料,晴天就用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光学卫星资料,包括利用我们已经到达灾区现场的无人小飞机采集的数据。一种手段不行,就采取另一种数据来源。发现有什么灾情,马上指导我们的无人小飞机飞过去,进一步获取更多细节资料。”魏成阶介绍。

  “雷达卫星应用于地震灾害调查,过去没有做过。”魏成阶表示。过去无论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还是2003年的新疆伽师地震,都是利用光学卫星。此次是为了克服雨天的影响因素,用上了雷达卫星,这是全国第一次把高分辨率雷达卫星数据应用于地震灾害调查,也是给国务院报送的反映灾害情况的第一个遥感信息,5月14日就报送了。

  国内作遥感技术的有多家单位,那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与其他单位所作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呢?“每个部门观测点可能都不一样,比如有的注重地质灾害,有的关注水利工程,有的关注建筑的破坏,我们的特点是不分什么类型的灾害,只要是对国家有用的典型问题,我们都会去关注,是比较综合性的。”王世新解释。

  让他们自己感动的还在于,各协作单位、部门、个人都不为名利,尽最大努力配合协助,包括一些自身实力并不雄厚的有业务关系的小公司。

  另外,以前开展遥感应用方面的工作,要想获得理想的数据,都要从申请、定购到接收、分发,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这一次大家没有任何条件。北京视宝图像有限公司、北京国遥万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主动协助,夜以继日地接收数据,快速处理后亲自送到遥感应用研究所,极大地支持了科技抗震救灾工作。

  “这次工作的最大感受是,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人民做点事,真正发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再苦再累也值得了。”魏成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