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柽柳树王的生命呐喊

—— 青海野生古柽柳林亟待保护

作者 吴玉虎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编者按:2010年7月28日,世界柽柳史上被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青海省同德县发现大片野生古柽柳林。这片野生古柽柳林的发现不仅是我国植物学界的骄傲,更为世界柽柳科植物研究增添了几个“世界之最”。然而这片林区即将被水电站库区淹没,这一植物界的奇迹也将随之消失,保护古柽柳林迫在眉睫。

  2010年7月28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青海省同德县发现大片野生古柽柳林,这一惊人发现随即得到“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网站和《科学时报》等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同时,全国植物学界的十多位专家学者纷纷来信来电,表示震惊和强烈支持保护。

  这些野生古柽柳树被如此重视,自有其重要意义。它们不仅可作为青海植物界的名片和代表,而且可以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骄傲和世界自然遗产的标本。在以生态立省的青海和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的今天,属于江河源生态保护区一部分的这片林地无疑应得到高规格的有效保护,并且当地群众也有这种意识和愿望,他们以往的保护行为和今天的保护理由甚至令我们汗颜。

  谱写柽柳科的世界之最

  与此同时,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请来业已退休多年的我国柽柳科植物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刘铭庭研究员,并会同中科院西高所的周兴民研究员和青海大学的史惠兰讲师等,于8月13日至14日在林区现场进行了相关考察和分类学鉴定,最终确定这片野生古柽柳为甘蒙柽柳(Tamarix austromongolica Nakai.)。

  该种植物是我国的特有种,分布于黄河流域。考察研究的结果还认为,这片古柽柳林的发现,以野生甘蒙柽柳古树的身份重新确定了柽柳属植物不仅可以是灌木或小乔木,而且可以长成粗壮的乔木。它不仅为我国,而且为世界柽柳科植物研究资料的宝库中增添了几个“世界之最”:

  1、树龄最长(约400至500余年,堪称柽柳树王);
  2、胸高茎围最粗(372厘米);
  3、在我国野生分布区中海拔最高(2700米)。

  这些都是柽柳属植物的世界奇迹。南橘北枳,任何植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土壤和环境条件。是什么样的特殊环境和立地条件成就了这一奇迹,目前尚不清楚,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地域环境造就柽柳树王

  甘蒙柽柳属于典型的泌盐植物,是植物抗盐基因的载体和改造盐碱地的优良材料,而且树龄越大其抗盐性越强。它还喜水、耐旱、耐寒、耐盐碱和霜冻,同时它又属于一年两次开花的植物。

  然而这里的古柽柳只有春花果实而未见夏秋花序,这一特征应属于当地严酷的生态环境因子限制的结果及其特化的产物。也或许正是这里高海拔、低气压、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和局地常遭洪水浸泡的气候和生境特点才造就了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柽柳之王”并幸存至今。

  科学研究的活标本

  在当今全球气候异常变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特殊时期,这些当地甘蒙柽柳所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学特征及其所携带的本身的特有基因和数百年气候变迁的信息等,都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研究生命现象和全球变化以及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依据和珍贵材料。

  目前,国内外就有诸多项目在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或许它们正需要这类材料。这些古柽柳树不仅记录了人类工业文明数百年前至今的气候变迁等方面的宝贵信息,而且还将以承前继后的身份连续经历并记录未来若干年可与实测气象资料进行对比的环境变化信息。仅仅一个“世界柽柳树王”就足以让我们骄傲、珍惜并顷力保护,更何况其在科学研究上的巨大价值,这是何等的珍贵,值得我们庆幸,也足以让我们对大自然深怀感激之情和敬畏之心。

  未来水电站的威胁

  但是,据说,这片林区在未来几年内将要被正在规划中的水电站库区淹没。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希望这片野生古柽柳林能受到国家相关研究单位和管理部门以及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和珍惜,并建议相关各方促成对其的有效保护。将从祖先手里侥幸继承来的这片世界唯一的、无比珍贵的自然遗产完好无损且有所发展地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个极力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时代的责任,还是当今政府的责任。这样做的结果或许远比眼前的某些经济利益要重要得多。如果说生态环境破坏了,我们或许还可以修复治理的话,那么,一旦在人类未及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之前,就从我们手上失去这些世界柽柳树王,不仅我们,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就将无可挽回地、永久的丧失了包括它们自身形态和基因及其所携带的所有信息。那时,我们或许将沦为割断自然历史、毁灭自然遗产的千古罪人。

  绿水青山不可复制,罕见柽柳绝无仅有。无论结果如何,让我们都为保护这片在世界上都堪称珍贵的野生古柽柳林而努力尽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