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顿悟”

牛顿在1666年酷热的夏天,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冥思苦想。这位24岁的年轻人抓了抓自己的鼻子。一个苹果啪地落在他的门脑上,他一下子就发现了万有引力。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但是,直觉并非“偶然所得”,其实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由于人们长期研究使得大脑因疲劳而处于抑制状态,思维变得有些迟钝。这时,如果让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把注意力转移一下,大脑就会重新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也格外敏捷,就有可能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产生认识上的突破和飞跃。顿悟首先需要经过锲而不舍深思熟虑的思考和探索,同时还要学会适时、适度放松。

心理学家揭开“顿悟”的神秘面纱

从心理过程上看,顿悟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心理学家以谜语作为材料,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精确记录了人类的大脑在实现顿悟的一瞬间的活动状况。结果显示顿悟过程激活了包括额叶、颞叶、扣带前回以及海马在内的广泛脑区。心理学家们认为,顿悟过程中,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依赖于海马,问题表征方式的有效转换依赖于一个“非语言的”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而思维定势的打破与转移则依赖于扣带前回与左腹侧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