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健康·生态环境 > 农药对社会的影响 > 使用农药对消费者的风险
  

“大果灵”,真灵,还是不灵?

  猕猴桃,其味甘甜,微酸,含有大量维他命C,老少皆宜。猕猴桃原产于我国,1904年新西兰的一位女传教士从湖北宜昌的山中,带走一批野猕猴桃(当时称为中国鹅莓)的种子带回,并繁殖,选育成功。立即风糜全新西兰,随即传到欧洲。解放后,我国也开始种植猕猴桃,发现十分适合国人口味,变成市场上抢手的水果。

  20年前的猕猴桃约有核桃大,最近,市售的猕猴桃变成了土豆大小,长了许多。为什么?原来农民使用了一种叫“大果灵”的生长调节剂。生长调节剂为农药的一种,属于激素类。提起激素,大家就联想到有些人服用了激素药剂,迅速肥胖,以至不成样子。猕猴桃与之类同,施用激素后,植物细胞恶性膨胀,迅速长大,由核桃大小变成土豆大小。

  这样,提高了亩产量,农民似乎占了便宜。其实不然,土豆大的弥猴桃,首先失去了原来的甘甜微酸的味道,对消费者失去了吸引力;再者,碰上阴雨天还容易霉烂,最后把包袱摔给了消费者。更有甚者,大果灵在大猕猴桃上残留较多,人吃了猕猴桃也吃了激素,其后果可想而知。

  “大果灵”害了消费者,长此以往,土豆大的弥猴桃无人敢问津,最后倒霉的还是农民。对于想致富的农民来讲,“大果灵”,不是真灵,而是不灵。我国陕西省弥猴桃生产基地已经禁用了“大果灵”,猕猴桃又恢复了原样原味,人们称这个过程为绿色食品保卫战。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