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博物馆 > 从猿到人 > 人类走出非洲 > 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发展 > “中国猿人”

     
引子

萨拉乌苏遗址

  20世纪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根据第三纪以来哺乳动物进化与自然环境变迁的情况,推论认为中亚(包括中国西北部以及蒙古)这块当今干旱、贫瘠的广阔原野在遥远的过去却是曾经孕育人类的“伊甸园”。因此,许多国家纷纷组织考察团进入中亚地区,试图找到人类远祖的线索。一时间,“中亚热”席卷世界古人类学界和古生物学界。

披毛犀

  从1914年开始,天津北疆博物院(现在的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的创始人、法国著名采集家桑志华神父在黄河流域进行了10年的考察活动。1920年,他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发现了丰富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同时,他在甘肃庆阳北面的更新世晚期(距今13万年至1万年前)的黄土堆积中发现了3件古人类打制的石制品--1件石英岩石核和两件石英石片。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第一批旧石器,意义非常重大。这一发现不仅纠正了“中国无石器时代人类”的偏见,而且进一步激起了人类学界在中国寻找人类远祖化石的梦想。

水洞沟遗址

  1922年,桑志华根据一位名叫旺楚克的蒙古族老乡提供的线索,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南角发现了闻名于世的萨拉乌苏遗址(位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境内)。1923年,桑志华和德日进一起先后两次对这个遗址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发现了非常丰富而且保存良好的披毛犀、河套大角鹿、旺氏水牛、野驴、羚羊、骆驼等33种哺乳动物以及鸵鸟等11种鸟类化石,同时还发现了一批旧石器和一颗人类的上门齿化石。动物化石组合说明萨拉乌苏遗址的时代应为更新世晚期(最近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定其绝对年龄为距今35000年左右)。此外,桑志华和德日进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一个叫做水洞沟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安特生

  与此同时,从1921年开始,由著名博物学家和探险家安德鲁组织并领导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考察团在蒙古的戈壁滩上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寻找人类远祖的踪迹,但却收效甚微。不过,他们在采集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方面却取得了丰收的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中亚高原是旧大陆(指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哺乳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舞台。

步达生

  著名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也曾一度投身于“中亚热”之中,从1919年起致力于中国远古文化的考察。1921年,他习惯先后发掘了辽宁省锦西县的沙锅屯铜石并用时代洞穴遗址和著名的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1923年和1924年,他又在甘肃各地考察,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的村落和墓地遗址。当时,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他与安特生有良好的共事关系,而且一向赞成中亚是人类摇篮的学说,写出过“亚洲和灵长类的分化”等论文来论述中亚是寻找早期人类及其祖先最有希望的地方。1925年,这两位学者一起开始积极筹备一项以新疆为目的的中亚考察项目。他们的合作项目在1926年已经获得了瑞典科学研究委员会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金支持。正在这个时候,一项意外的发现使他们一下子将视线转移到了周口店,这个北京西南方的在当时并不起眼的远郊小镇上来。

[上一页] [下一页]

 

 
 
走进古生物博物馆
 
生命起源于海洋
 
脊椎动物登台
 
恐 龙 世 界
 
哺乳动物大爆发
 
从 猿 到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