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总总说北极

  源远流长的历史

  顽强的北极生命

  源开发与保护

 

 

 

   北极博物馆 > 地球最北端的人 > 奔向未来的能源基地


今天的北极生活

  食物供应是人类征服北极必须克服的最后障碍。随着北极地区人口的增加,食物供应成了很大的问题。几千年来困扰北极土著居民的最大问题就是食物短缺。现代交通工具如直升飞机、破冰船等解决了运输问题,但通过长距离运输食物来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的需要,困难变得越来越大,这也是造成北极地区物价高的原因。一些科学家认为,北极地区周围的海洋生物,应当是给定居者供应食物的主要来源,此外还必须依靠北极陆地可再生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就近建立并发展食物的供应基地。

  目前北极地区可以发展的只能是畜牧业,而土著居民大规模饲养的唯一品种就是北极驯鹿,欧洲、亚洲北冰洋沿岸居民放牧驯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北极地区探险家和科学家认为,北极苔原可以供养4000万头驯鹿,可与澳大利亚绵羊饲养地相媲美,成为世界上大量出售肉类的地区之一。现代挪威拉普人建立合作社照管驯鹿,出售鹿肉和鹿皮。前苏联非常重视驯鹿放牧工作,并使之管理标准化。北极地区畜牧业中数量占第二位的动物是麝牛,这是一种长满粗毛、生性爱嬉耍的动物,其形状比我国的黄牛小一些。它的肉很嫩,味道既像牛肉又像羊肉,而更重要的经济价值在于它粗长外毛之下的一厚层绒毛,称为毛丝,其柔软程度超过开司米山羊的绒毛,一头麝牛一年可收2.7公斤毛丝,远远超过开司米山羊85克的产量。麝牛很聪明,易于驯养而且很容易接受人类的管理,加拿大、美国、挪威纷纷兴建麝牛养殖场。

  驯鹿和麝牛养殖工程是解决北极地区食物供应的瓶颈,必将为人类在北极地区建立持久的文明生活奠定基础。美国和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基本研究工作开始于寻找石油期间,且多是针对资源的开发,而不是针对北极地区本身。而前苏联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进行得较早。苏维埃成立后,北方地区就一直受到关注。前苏联强调研究工作的长期性,因而食物供给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量移民的吃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西伯利亚土著民族的狩猎和驯鹿养殖。在西伯利亚东北部地区,40~60%的肉、奶和蔬菜依靠当地生产。

寒冷、冰雪和极夜不能阻挡人类向北极挺进,但特殊的自然条件毕竟造成北极地区居民与众不同的生活节奏。在北极地区许多工作是季节性的,虽然人类能够战胜严寒,却无法改变寒冷的气候。白昼、极夜充满新鲜和刺激。人们在夏季漫长的白昼下钓鱼,冬季愉快地用手电筒照明做日常工作,或在泛光灯下滑雪。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城,位于北极圈以南185公里处,隆冬时节的温度平均在-22℃。这里冬季微弱的太阳只升出地平线2°左右,且每天只出现4个小时,给人的感觉是太阳每天和人们打个招呼,然后就转身离去。夏季的北极地区真正无。愧于“日不落帝国”――午夜12点的太阳也不会没入地平线。

  从另一个角度看,北极地区的生活环境又是十分单调的,一年四季白雪皑皑,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人们看不到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变化过程。一年之中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的现象扰乱了人们的生理时钟。极昼期间,白天难以人睡,所以北极土著居民有睡眠少的特点;冬季长夜漫漫,人们的活动以室内为主,经常关在屋里的人会患上“室内热症”。毕竟现代文明为北极地区的居民提供了舒适温暖的生活――窗外-30oC,人们可以在室内温水游泳池游泳,在体育馆打篮球、排球,孩子们可以玩电子游戏机;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样使北极地区的居民每天晚上安然地收看自己喜爱的节日;直升飞机忙于运送各种物资,把你载到你想去的地方。正如中国人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人类目前正致力于把荒芜的北极变成能源基地。当然,现在这里的生活还是十分艰苦,在未来的岁月里人类还要努力解决许多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