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馆> 风情篇> 羌族

 

碉楼巍巍柱西南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巍巍碉楼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 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向上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据2001年7月12日《四川日报》载杜林、李彬林文章称:在现存的古羌寨中,理县桃坪羌寨最为典型,有史书记载,该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桃坪羌寨外设8个寨门,为八卦布局,寨里有31条通道,四通八达,连结各家,各处都有对外射击的暗孔,为旧时防敌争战而备。寨中目前仅存石碉楼2座,均9层30余米。因被联合国教科文官员称赞,目前已开始启动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 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族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拴胳膊般粗的竹绳,多则数十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