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馆> 风情篇> 彝族

 

父子连名与家支制度

  父子连名制是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方法。源于原始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时期。我国的彝、哈尼、独龙、佤、景颇、怒、苗、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曾流行或现仍流行此制。

  彝族的父子连名制属于正推顺连法,即父名在前,子名在后。父名的一个或两个音节冠于子名之前,子名的最后一个或两个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依此环环相扣,世代相连,可诵记数十甚至上百代以前的祖先和谱系。如阿普居木—居木登伦—登伦乌乌—乌乌庚兹—庚兹庚研—庚研阿益—阿益阿曲—阿曲里布┄┄

  彝族的父子连名制不仅是一种命名方式,而且与家支制度密切相关,是构成和记忆家支世系的口传谱牒、明确家族世系血缘纽带,保障财产的父系继承原则的重要方式。过去,每个彝族家庭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家谱,男子须牢记熟背。

  家支制度是彝族的一种传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前,盛行于凉山彝族地区。家支是父系血缘集团,由家、支和个体家庭组成。每一家支都有世代相传的父子连名制的谱牒等。一般以共同的男性祖先名字或某一地名命名。每个家支有共同的较固定的聚居范围,有共同的森林、牧场、荒山和沼泽。家支内所有成员有互相支援和实行血族复仇的义务。每个家支都有数目不等的头人,家支内外事务由家支头人和家支议事会研究处理。家支内部严禁通婚。由于凉山彝族社会没有形成过统一的、稳定的政权组织,因此,家支便成为彝族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地方性政权组织的作用。而且,当时凉山彝族尚处于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因此,家支制度与奴隶等级制度又紧密联系在一起,黑彝家支占统治地位,白彝家支分属于黑彝家支。

  新中国成立以前,家支在彝族社会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凉山彝族谚语说:“鱼靠河水活着,蜂靠山岩活着,猴靠树林活着,人靠家支活着。”“少不得的是牛羊,缺不得的是粮食,离不开的是家支。”1956年至1958年间,凉山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运动,彻底消灭了奴隶制度,家支制度也随之废除。但至今,人们的家支意识尚未完全消失。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