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博物馆 > 中华建筑群芳谱 > 帝王建筑 > 陵墓
  

五音姓利-宋墓南高北低的原因

  北宋陵墓计八座,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嵩山北麓岗地上,形成一个陵区;宋朝在此设有陵邑——永安县(今芝田镇),来管理陵区。

宋朝陵墓

  宋朝陵制,沿袭唐制,惟尺度远逊。

  宋陵的制度大致是:上宫,由正方形平面的神墙围绕,四面各辟神门,门外各有门狮一对(牝牡各一);中央为陵台,方截锥体夯土,其地下深处为“皇堂”(地宫)。上宫南神门外,为入口引导部分。最南为鹊台,即双阙;北越一段路为乳台,亦双阙;乳台北侧立华表(望柱),石象生,自南向北依次为:象及驯象童、瑞禽、角端、仗马及控马官、虎、羊、外国使臣、武官、文官;再北为武士,入南神门,为宫女两对。这一布置的本意,似乎为立朝班列仗仪的概括;加上某些祥瑞、祛邪的象征物揉杂而形成。各陵制度相同,石刻内容也一律不变,只有尺度差别。以各陵中中等规模的永昭陵为例,其鹊台至北神门轴线长551米,神墙边长242米,陵台底边长56米,高13米。这个尺度,只相当唐乾陵衬葬墓永泰公主墓的尺度规模。

  最后为下宫,日常驻有管理陵园的官吏或宦官宫女,每日献食于影殿遗像前,此区为生人日常生活处,设厨、贮藏、盥淋等场所。下官按风水之说规定在上宫西北。

  北宋是保持古代方上陵制的最后时期。

  唐宋时期,风水之说盛行“五音姓利”说。国姓赵所属为“角”音,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按照这种说法,要求赵姓墓区南高北低。于是宋陵一反中国古代建筑常例——置主体建筑于较高位置——使陵区地面由入口至陵台逐段下降,陵台处于最低位置。诸陵的朝向都向南而微有偏度,以嵩山少室山为屏障,其前的两个次峰为门阕。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