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博物馆 > 亚洲封建期建筑 > 朝鲜和日本的建筑
  

日本的建筑

  中古日本建筑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6世纪中叶到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

  中期,12世纪到16 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

  近期,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

  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朝鲜百济传入日本,同时带入了中国南北朝与隋唐的建筑技术与风格。以此,佛教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活动,其影响遍及神社与宫殿。在飞鸟时代(671-8世纪初)佛寺的布局与形式各样都有。到奈良时代(710-784)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即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日本过渡。到平安时代(791-1194),这个过渡基本完成,在佛寺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祥建筑”,在贵族府邸中形成了“寝殿造”。

  12世纪后,地方势力兴起。在镰仓幕府(1192-1333)和室幕府时代(1338-1573),宫殿、神社、佛寺、府邸逐渐推向全国。在奈良的仿中国宋式做法但称之为“唐祥建筑”,在住宅府邸中又出现了“主殿造”,即简化了的“寝殿造”,还出现了适宜于武士与僧人生活需要的“书院造”,即在居室傍另设披屋作为书房。

  佛寺自16世纪以后以不再是主要的建筑活动了,府邸、城楼成为主要类型。过去在战争中兴建的城堡到江户时代(1603-1867)已演变为地方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城廊上筑有象征城市统治者威严并用于防卫的城楼。城市府邸大量兴建,其规模与风格按业主的身份等级而异。此外,由中国传入的饮茶、品茶成为贵族、武士等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茶室往往采用民居的泥墙草顶、落地窗,并在周围布置步石、树木、桌登、灯笼等称为“草庵风茶室”。于是,在住宅中又出现了混合有“书院造”与“草庵风茶室”格调的“数寄居”。“数寄居”的传统至今仍强烈地反映在日本的住宅建筑中。

  19世纪以后,明治天皇的维新(1968-1912)使日本建筑转而接受西方影响。

伊势神宫

伊势神宫

  日本神社的主要代表。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一种自然神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由于神道教与日本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神社十分普遍。神社自7世纪起实行“造替”制度,即每隔几十年就重建一次。伊势神宫位于三重县,传说起于远古时代。它的“造替”制度为每隔20年一次。神宫由内宫和外宫两大部分组成。正殿居内宫中心是日本古建筑格式之一“神明造”的典型例子。平面矩形长边入口,挖土立柱,山墙上有山花中柱,悬山式草顶屋,屋面呈直线形。从外宫至内宫有数道栅栏和围墙围绕,形成层层空间,外墙四方设有鸟居。

鸟居 (Torii)

鸟居

  一种牌楼式的门洞,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由一对粗大的木柱和柱上的楼梁及梁下的枋组成。梁的两端有的向外挑出,亦有插入柱身的。著名的如伊势神宫的鸟居,造型简练刚挺,寓巧予朴。自7世纪中国建筑传入后,鸟居的形式有了变化,如柱子有侧脚,横梁两端起翘,甚至有用斗拱者。

法隆寺金堂 

法隆寺余堂

  始建于672年,重建于1949年,保留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以堂塔为主共二十余幢。焚毁后重建的余堂,继承了“飞鸟时代”的布局和形式。以塔和金堂为中心,绕以间廊,以区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均反映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富,柱上置有四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友承着檐只并采用了变形字型格子的勾栏和人字拱等。塔高31.9米,塔刹部分约占总高的1/3弱,塔中心有一根自下而上的中心柱支撑着塔顶的重量。

平等院凤凰堂

京都 平等院凤凰堂

  平安时代有些佛寺由公侯之家发愿修建,具有住宅的纤细优美之姿。凤凰堂原为一贵族府邸中供奉阿弥陀佛的佛堂。其布局类似贵族府邸中的“寝殿造”即在中央正屋(寝殿)的两侧有东西配屋,并以游廊把它们联系起来,单房屋的样式是“和样”的,如采用歇山顶、架空地板、出檐深远等等。建筑临水而筑,外形秀丽,内部雕饰、壁画极其丰富,集当时的造型艺术于一堂。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