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希望他为国家培养出一些好学生

华罗庚回国不久,1952年,毛主席宴请回国的科学家,在中南海怀仁堂见到华罗庚,殷切地说:“华罗庚同志,听说你是苦出身,希望你多为我们培养些人么!”华罗庚回答:“我一定努力,一定努力!”

在此后的工作中,华罗庚一直是在努力地实践着他的诺言,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工作。华罗庚担任所长后,他把工作重点逐步地转到了培养年轻数学人才方面,积极部署规划培养和吸引人才的计划,争取华裔数学家回国工作,并且还在考虑中国数学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问题。

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方法

1953年冬华罗庚亲自领导了两个讨论班,一个是“数论导引”,一个是“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每周一次。“数论导引”由华罗庚主讲。1940年前后华罗庚在西南联大讲数论时,就计划要写这么一本书。那时他已写了八九万字的初稿,在美国执教时又补充了一些,改写了一些。直到解放后,才积极准备写书的事情,因为当时我国参考书很少,急需要一本全面介绍数论的书。华罗庚在“数论导引”讨论班前一口气写了六章,他讲得很快,以后的14章,各章基本上自成体系,有的章即某个数论分支的导引。难度也比前面大了,讲的速度也慢多了。从第七章开始,讨论班形成了一个制度,每一章华罗庚都先写一个初稿,大约是百分之六七十,然后他在讨论班上讲一遍,指定一个人负责补充,并将整章完整地写下来。这项工作由吴方、魏道政、许孔时、王元负责,还有北师大的严士健和西北大学的任建华也参加了部分工作。 然后由越民义总负责审核,即他先检查补充,然后交给华罗庚最后确认定稿。

华罗庚个每个学生都分配给了不同的章节,如王元在研究筛法,他负责第九章素数和第十九章,华罗庚希望许孔时研究数的几何,魏道政研究超越数论,分别负责补充完善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内容。同时该书还将一些非常重要的数论结果,如包括罗斯定理、赛尔贝格的方法和华罗庚的完整三角和定理等首次都写进书里。华罗庚在书的序言中写道,作者由衷地感谢以下几位同志:越民义、王元、吴方、严士健、魏道政、许孔时和任建华。从我1953年开始讲授起,他们就不断地提意见,有时还替我做了局部的改写工作。其中尤以越民义同志帮助最多。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华罗庚很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的精神。他用写一本书的办法,让学生参与研究和写书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都很投入,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远比单纯让学生去读一本现成的书要好得多。这也不同于放羊,即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写书,这样做,则必然前后不连贯,风格各异。华罗庚用的这种别开生面的,有组织地让学生参与写书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用了两年多时间《数论导引》这本书就完成了,当时数论组的师生之间,感情很融洽。

为建设社会主义忘我地劳动着。谁也没有想什么个人升级升职等,更没有人去计较哪些章节是谁写的,要不要说明一下等,只是一心一意地搞数学。大家积极地提建议,使全书达到尽量完善的地步。

华罗庚在听学生越民义讲他做的研究工作。

通过“数论导引”讨论班,参加者对数论的全貌有了很好的了解,对一些基本的数论方法也能够较好地掌握和使用,而且又写了书,真可谓一石两鸟了。

这种方式不仅教给学生很多新的知识,同时还让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很好地完成各自的任务,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并且在实践中也学会了如何做研究,因此学生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都明显地提高了。

 

 华罗庚具有伯乐的眼光

在选拔人才方面华罗庚,他很有伯乐的眼光。他没有因为陈景润怪僻的个性而弃之不用,他看重的是陈景润的钻研精神。正是由于他的推荐,陈景润在华林问题、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与除数问题有一定成就,并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1+2)证明。 不仅是个别的像陈景润同志的例子,当年数学所还吸收许多大学的年轻同志来进修,这些同志经过几年进修以后,回到原来学校就成为教学与研究方面的重要力量,而且带动了一大批新中国新的科技人才。”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随华罗庚去科技大学工作的有龚昇、王元及研究生钟家庆、冯克勤、裴定一、陆洪文、孙继广等人。华罗庚在科技大学期间写成专著《高等数学引论》。

从1958年开始,华老的工作进一步转向以培养为中心。他为科技大学学生撰写了《高等数学引论》数卷,为研究生撰写了《从单位圆谈起》。
左图华罗庚在给学生答疑。

 

当年的一些研究生已成为我国数学界的中坚力量,如钟家庆、孙继广、冯克勤、陆洪文、裴定一、那吉生、徐伟宣等人。

除了陈景润,陆启铿教授(图4左二)也是华罗庚发现和调入数学所的。当时陆启铿身体残疾,但一直是在艰难地奋斗着,可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能成为大数学家华罗庚的学生。 那是1950年,华罗庚到中山大学讲学,这位独具慧眼的教授意外地发现了一篇名为《模函数》的学生毕业论文,他被文中显露的机敏分析和深刻的理解力吸引住了,于是请求有关部门,把陆启铿调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

华罗庚教授对陆启铿要求很严。有一次,已是深夜了,劳累了一天的陆启铿正在床上酣睡突然“笃笃”的敲门声把他惊醒,他没好气地问:“谁?”传来了华教授的回答声,他赶忙下床,开门向老师道歉,华罗庚没有因此而责备他,只是慈祥地注视着憔悴的学生。他知道陆启铿今天刚从一个学校讲学回来,拄着双拐在台上站了两个小时。但科研上,他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有半点含糊。进屋后,他严肃地指着一篇陆启铿的文章说:“我看了一下,这里面有些错误,我明天早上有工作要外出,所以现在来找你,这样改一下……。”然后,教授扶着陆启铿走到台灯前,细细地讲了起来。就这样,华罗庚教授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地要求他的学生,为陆启铿今后研究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华罗庚采用这种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他的示范作用,他的弟子们个个都成大器。 图4是华罗庚早期培养的学生,现在个个都是著名的数学家。有多人被评为院士或者成为各个大学数学系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图4:前排:潘承洞,陆启铿,华罗庚,陈景润,越民义。第二排:李之杰,万哲先,吴方,龚升,王元。后排:陈德泉,陆洪文,计雷。)

我们现在来看华罗庚培养人才的工作,应当说卓有成效的,他很好地完成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

   

    

30多年来他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如果不是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他还能培养出更多的好的学生。同时他在生命的后20年,一直都在推广优选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为国家培养了数百万,爱科学,用科学有知识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