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童年的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小店主家中。因为他的父亲华老祥是在40岁时才得到的这个儿子,因此很担心他的儿子养不大。据说放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所以他父亲说过“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就叫箩根吧。后来就是将“箩”字去掉“竹”字头取了罗字, 而“根”与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戍年,又用了一个“庚”字。这就是华罗庚名字的来历,其中包含着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祝愿。

少年华罗庚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

       

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在华罗庚念完小学的时候,金坛还没有初级中学。当时金坛有一个知识分子叫韩大受,有志在家乡办教育,在1922年开办了一所金坛县立初中。刚巧华罗庚已是小学毕业了,就进入了这所中学。这个班一共收了8个学生,三年后还剩下了6个学生。华罗庚是第二名。 

韩大受非常关心华罗庚的成长,当他得知华家经济困难,就免去了华罗庚的学费。刚进初一的华罗庚的,童心未脱,十分贪玩。第一学期华罗庚的数学考试不及格。韩大受教育他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并把自己做人的标准告诉他“做人要正,待人要诚,学习要勤,工作要实,生活要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之后的数十年华罗庚一直与韩大受通信,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心得。每当韩大受收到华罗庚的信,他都要拿给金坛的学生看, 并要大家向华罗庚学习。

韩大受为有华罗庚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他在“自传”里曾提到华罗庚,引用了韩愈的《师说》中的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华罗庚后来也是这么说,这么做的。

 

初一数学考试不及格

华罗庚初中的数学老师叫李月波,书教得很好。但是他并不欣赏华罗庚数学才能,每次考试只给他60几分。华罗庚在初中一年级时,数学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曾冒犯了我的老师,从而老师故意不给我及格,而是小时候太贪玩了,未好好学习,再加上试卷写的很潦草,所以怪不得老师的。”

 

经过这次教训,从初二开始,华罗庚就知道用功了。学习成绩颇为出众。以至逢到考试题目较容易时,李月波就把华罗庚拉到一边,悄悄跟他说:“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去玩吧。”华罗庚很感谢他的启蒙老师李月波。在他去清华大学,直到在英国留学,每次与韩大受校长通信,都要他代向李月波问好。

有一次他在信中说:“月波老师是一位难得的好教师,是他引导和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是他为我在初中三年打好了数学基础,使我以后得以自学数学。并成为我一生为之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我很感谢他。”

 

华罗庚爱动脑筋总喜欢追求更简便的算法

华罗庚行经怪癖,不被常人理解。但金坛中学毕竟有赏识他的人,这就是王维克。他是怎样发现华罗庚这个人才的呢? 原来他发现,虽然华罗庚的数学习题本写得很不工整,而且经常涂改,但是王维克仔细阅读后,发现华罗庚在不断地改进和简化自己 的数学习题的解法。他认为华罗庚是一个肯思考,而且有新意的学生,从此便注意与培养他。 可惜王维克只在金坛教了一年书,即华罗庚初三那一年。以后王维克便去法国留学了。王维克对华罗庚真正的影响还是在 华罗庚辍学之后。

1925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窘迫,供不起华罗庚到省城去念高中,他考入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家里想让他将来能谋求个会计之类的职业。

一次老师在教学生做某种类型的数学习题,大概是已知一个图形,设为长方形,要从中挖去一些已知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图形的面积。老师教的方法是先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把他们加起来,最后用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它,即得剩下图形的面积。华罗庚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简洁的方法,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在发还习题本时,先发还习题做得好的学生的习题本,然后再发有些错误的学生的习题本,最后发华罗庚的习题本,并说:“你是怎么做的,最后答数倒是凑对了!” 华罗庚回答说:“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后就把自己是怎么考虑的,一一讲述给大家听。由于他的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清楚,老师与同学们听了都很信服。

可一年后,华罗庚还是因为交不起杂费和食宿费而辍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