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菲尔茨“新科状元”面对面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在8月20日下午专门安排了菲尔茨奖得主与媒体记者的见面会。16时30分,两位菲尔茨奖“新科状元”和另一位内万林纳奖获得者刚刚踏进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密密匝匝的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话筒一下子围了上来。可能是因为长期在由数字和空间构成的世界里驰骋,习惯了理性思维的宁静与和谐,两位菲尔茨奖得主显得有些腼腆——劳伦·拉福格长时间地把视线投向脚下红色的地毯,而符拉基米尔·弗沃特斯基则脸颊泛起阵阵红晕;惟独获得内万林纳奖的迈度·苏丹比较会作秀,非常配合地手捧奖章让记者们照了个够……。

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来自法国的拉福格表示:希望有更多中国数学家与他们并肩研究、交流学术。

记者:首先,祝贺你们获得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请问,你们之所以得奖,是因为幸运呢,还是辛勤工作的结果?

拉福格:我能够获奖,尤其是今天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先生亲自为我颁奖,我当然感到十分幸运。不过,从事数学研究确实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没有兴趣、热情和毅力,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其实,我上中学的时候,对数学并没有特殊的兴趣,但是到后来解出了几道难题,兴趣就上来了,越有兴趣就越想搞。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循环。

记者:你们研究数学的兴趣在哪里?你们如此年轻就获得了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励,这对广大青年能产生什么影响?

拉福格:正如我刚才所说,我原来对数学的兴趣平平,更谈不上数学天才。但是,后来有机会从事数学研究,并渐渐地感悟出数学的美。我觉得关键是要了解数学之美,要能够欣赏数学之美,这样就会感到乐趣无穷!

记者:我刚才看了一下历届菲尔茨奖的得奖情况,发现从没有女性获奖者。你们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弗沃特斯基:其实,数学界有许多优秀的女数学家,她们也作出了很出色的成绩。虽然,至今她们的运气还不算太好,但是我相信这种情况迟早会改变的。

记者:菲尔茨奖老是集中在几家大户,例如今天你们两位所在的单位——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分别得过4次和5次,太令人羡慕了。请问你们有什么秘诀?

拉福格:法国一共得了10次!我们具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研究共同体,我所在的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世纪,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研究传统,鼓励数学家自由选题、自由探索。我们的研究堪称一流,希望今后有更多中国数学家到我们那儿进行交流。

记者:姚诗煌王勇任荃

 

菲尔茨奖得主

劳伦·拉福格

  1966年11月6日生于法国,1986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90年成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并于1994年获博士学位,2000年成为在法国伊沃特布雷的高等科学研究院终身数学教授。

劳伦·拉福格在朗兰兹纲领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他证明了与函数域情形相应的整体朗兰兹纲领。朗兰兹纲领是由罗伯特·朗兰兹在1967年提出的。它是一组意义深远的猜想,这些猜想精确地预言了某些数学中毫不相干的领域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拉福格的主要成就是在数论与分析两大领域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他还发现了一种将来可能被证明是十分重要的新的几何构造。所有这些发展的影响正在波及整个数学。

 

符拉基米尔·弗沃特斯基

  1966年6月4日生于俄罗斯,1989年获莫斯科大学学士,1992年获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任访问学者,2002年被提名出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学院终身教授。

  符拉基米尔·弗沃特斯基发展了新的代数簇上同调理论,他在这方面的成果是过去几十年间代数几何领域取得的最卓越的进展之一。他工作的特点是能简易灵活地处理高度抽象的概念,并将这些概念用于解决相当复杂的数学问题。

  弗沃特斯基最值得称道的成就之一,是米尔诺猜想的解决。30多年来这一猜想一直是K理论中最著名的问题,这些工作对数学的未来可能会产生巨大影响。

内万林纳奖得主

迈度·苏丹

  1966年9月12日生于印度,1987年获新德里印度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士,目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他的主要贡献是概率可验证明、最优问题的不可逼近性以及纠错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