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吴玉虎, 男,1951年1月16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馆长;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 中国植物专家组(CPSG)成员;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分类和植物区系地理以及高寒草地生态学研究工作,在高原、高山植物的生态、区系地理及豆科和禾本科植物的分类方面有较深研究。

青海发现大片野生古柽柳林

吴玉虎
2011年02月15日
作者 吴玉虎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2010年7月下旬,我带领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考察队在进行植物区系调查时,经当地林场场长才让太指引,在青海省同德县境内发现了一片柽柳(具体种类待定)原始野生林地。该林地位于黄河岸边海拔2 660多米的河滩潮湿沙地上,属当地村委会管辖。黄河两岸的周边环境属于干旱的荒漠草原地带,洪水时节河水常可漫上河滩,浸泡这片林地。

野生柽柳树

林中的野生柽柳树高约6~8米以上,其树干虽非通直高挺,但却粗壮,竟有数百株的直茎在20~100厘米以上。其中直茎在100厘米左右的植株就有几十棵,最粗的一棵树的胸高茎围竟有372厘米。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过的最大、最古老的野生柽柳树。因为据当地年长居民讲,附近村庄属解放后搬迁而来,历史不足百年,它们迁来时这些树就已经是这么大了。
经与我国西部地区的数位植物学家(其中包括《中国植物志》柽柳科作者张耀甲和刘名廷教授等)交流讨论,认为一般可见到的野生柽柳多为灌木而较少为小乔木,且小乔木的直茎最大长到20厘米左右(人工栽培的柽柳树有直茎60多厘米的,树龄有100余年——西安大雁塔和西安植物园)。所以,直茎在100厘米以上的乔木植株堪称柽柳树中的“树王”,单株已是罕见,况且成林,更不曾听说,此前也从未见有报道。因此。这种情况不仅在青海绝无仅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亦应属罕见。这些树不仅历经数百年环境变迁而不死,而且这期间还几经战乱而未被毁,而是顽强的生活至今天,成为历经劫难而幸存的宝贵财富留给了我们。
这些野生柽柳树王的被发现,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已往对“柽柳属植物的野生植株多为灌木而绝少直茎超过30厘米的小乔木”的认识。或许正由于青海省同德县的这块地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而才成为这些野生古柽柳树的避难所,也因而才使我们有幸见到这些‘树王’的身影,这是多么的不易,也是生命的奇迹,值得我们对之产生敬畏。在它们的身上,它们的基因以及它们所记录的当时的气候状况及环境变迁方面的信息等,对于我们了解大自然等都是最好的科研材料和最直接的证据。它们应是大自然留给青海,当然也是留给中国甚至世界和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除了柽柳树,这里还有数十棵年龄至少在300年以上的小叶杨树,也是值得保护的。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对古树名木进行调查登记、编号、测量并大力保护的今天,这些野生古柽柳树最好也能得到应有的保护。所以,我们希望青海省或国家林业部门能把这片林地列为“专类保护区”。也希望有关方面能够立项对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遗憾的是,这片罕见的,甚至是国内仅存唯一的原始柽柳林将在未来几年内被正在规划的水电站库区淹没。在库水淹没之前,作为宝贵的自然遗产,这些历经数百年的柽柳树王,在没有因数百年的环境变迁而死亡,也没有因数度的战乱而被毁的今天,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幸存的结果或许将是在科学家尚未及对其研究之前,甚至许多人未看到之前或将被砍伐用做薪柴。果真如此,这些柽柳树王本身的形态及其所携带的大量信息将永久丧失,这将不仅是生物学家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悲哀,也将是我们这个极力提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时代的悲哀,还将是人类的悲哀。
在考察期间,我们利用两天时间对其中的66棵古柽柳树做了编号标记、测量、定位、拍照。以便今后深入研究。既便这些树如期被毁,我们也还有它们的一些基本数据。

我们对这片柽柳进行了编号

我们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都来关心这些柽柳树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