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中国科学院应用研究与发展局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属材料和稀土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曾任中科院应用研究与发展局材料能源处长,副总工程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薄钢板成形技术研究会秘书长,国家稀土办专家组成员。编写发表多篇新材料及新能源方面科普文章和专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做好科普报告的技巧和方法——“逆向教学法”探讨

王宁寰
2014年04月08日

摘要 科普报告是科学普及工作中受众最广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有过辉煌时期,可是后来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原因是优秀的受欢迎的科普报告太少。而且研究“如何做好科普报告”的单位、会议、交流机会太少。中国科学院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普演讲队伍——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探索出“科普精品报告”的诀窍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科普报告,科普精品报告 科普逆向教学法
引言
科普报告是科普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最生动、受众最广的科学普及活动。同时它也是科普活动中最古老的科学普及活动。
根据我国最新出版的“科普学”介绍:最早的科普工作是十八世纪的1799年英国成立的“皇家研究院”。其宗旨是推进公众对科学的了解。它每周举行一次“星期五科学讨论会”,向贵族和平民普及科学知识。其中最具影响的科普活动是每年圣诞节期间举办的少年科学讲座,是由著名物理、化学家法拉第在1826年发起,目的是使少年儿童感受科学的无限乐趣,唤起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该讲座从1826年起坚持至今,仅在二战期间中断了3年,到1997年已举办了168届。讲座的题材非常广泛,内容也很生动有趣,这些通俗实用的讲演吸引了许多听众,可以说是盛况空前。由此开创了科普讲座的先河,并形成优良传统。
历史证明,科学技术和科学普及是不分国界的,它曾经推动了英国的产业革命,催化了现代文明,造就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中国人要实现强国之梦,加强科学技术和科学普及是使中国起飞的不可缺少的两个翅膀。而高质量的科普报告对提高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会起到最直接的作用,而且有时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改变某些重大事务的决策。因此高质量的优秀科普报告是科学普及话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我国科普报告有过辉煌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决定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内成立科学普及局,简称“科普局”,接着又相继成立了以科学家为主体的“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协会”,以此来落实科学普及工作。而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进行科普工作的物资设备、刊物出版等宣传手段和条件十分有限,这就决定了科普报告成为当时极为重要的和广泛的科学普及手段。
据《科学技术普及概论》一书介绍:从1950年8月至1958年9月,全国科普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共开展科普演讲7 200次,举办了大小科普展览17万人,放映电影,幻灯13万次,参加人数达10亿人次。显然,其中科普报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时先后从国外回来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如:竺可桢、高士其、钱学森、茅以升等,在开创我国优秀科普演讲报告活动中起到了领军作用和示范作用。其中尤以钱学森同志做的科普报告对我国两弹一星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触发器的作用。
据资料记载,钱学森回国后第二年的1956年,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坐满了毛主席请来的科学界的贵宾。商讨发展火箭和导弹问题,并请钱学森同志介绍相关知识和理论。毛泽东指着自己身旁的一个座位,“请你根据你的工程控制论谈谈火箭导弹问题吧!”于是钱学森同志深人浅出的做了一个小型“科普报告”。就是这个“小型科普报告”为我国决心开展“两弹一星”工作增加了重要的砝码。
接着,钱学森同志又在军内做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报告,这个报告主要是针对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做的,并吸收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据健在的退休将军回忆:钱老首先举例说明二战后期德国发明火箭袭击英国伦敦的威力,战后美国研发及进展情况,然后再介绍了火箭和导弹的基本知识及简单构造。所讲内容,深入浅出,有理有据,人人听得懂。报告结论是:建议中国也应该搞这个导弹,以实力来应对美、苏的双重核讹诈。当场有一些将领质疑说:中国搞导弹能不能搞出来?钱学森同志坚定的回答,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一定可以办到。这次报告使那些以往靠“小米加步枪”拼杀疆场的将领们听得热血沸腾,极受鼓舞。
可以说,那时候的科学大师们优秀的科普报告配合科技研发,促使我国两弹一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成功,扬我中华国威,确保我国相对安全稳定的发展局面。那时候国外回来的科学家,因为在国外良好的科普环境中受过熏陶,大多数人能做出深入浅出又令人神往的优秀科普报告,深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也为造就中国自己的新一代科学家和学者做出了贡献。 只可惜,文革十年浩劫,使我国刚刚兴起的科学普及良好局势,像其它科技文化事业一样遭到严重的摧残。

二,科学的春天迎来科普报告的繁荣

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后,我们国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由于社会对科学知识需求强烈,科学普及工作更是热火朝天。此后,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好转,对科普经费投入加大,再加上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各地科普工作的发展;大中城市相继修建科技场馆,组织科技竞赛,学校里各种兴趣小组比比皆是,各种“奥赛”频频得奖。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入工厂进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活动,其中专家宣讲科普报告也被列入每年的科普活动重要内容之一。确实有效地推动了各地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不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科研机构,上世纪90年代,下属123个研究所及附属机构,在全国相关省市设立12个分院,总计有号称8万大军的工作人员,其中近一半是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这样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保证,也为科学普及工作储备了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为了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中科院在各省市研究所内设置了59个示范基地,其中有26个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33个科技示范基地,除了日常接待工作外,每年设有研究所“对外开放日”,接待各界人士参观访问。其间必定安排专业科普讲座。
那时,北京及外地学校、机关甚至军队都到科学院邀请专家去做科普报告。尤其抢手的是中科院院士。当时,一个单位若能请到一位中科院院士来做科普报告,那简直是天大幸事。据悉就连北京中关村的三个重点小学也得天独厚,常能请到著名专家院士去做科普报告。原因是中关村集中了中科院几十个研究所。科学家们的孙子、孙女大都在这三个小学上学。校长们想搞个科普报告,看中了那个孩子的爷爷或外公,只要向孩子提出来,极少请不到的。此外一些电视台也开播专门的科教频道,邀请院士专家宣讲科普知识。
再有,自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百家讲坛”以后,全国各地相继推出了各种讲坛不计其数,名称各异,什么“名家讲坛”、“世纪讲坛”、“新世纪讲坛、“跨世纪讲坛”…而且一开始大多邀请国内外名家教授,专家院士前来助阵,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大、中学生及各方人士前来听讲。一时间,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个院士、专家举办科普报告会的热潮。人们如饥似渴地盼望能在这场科普报告的大潮中,沐浴到科学知识的甘露,聆听专家对高科技的解读和分享科学知识的快乐。
但是,对于每年所进行的科普报告效果到底如何?却很少有人调查和过问。

三,大多数科普报告并不理想

当时的这股科普报告大潮来得这样凶猛,还真有点像200年前英国科普报告的强劲势头。但是,好景不长,这股大潮来得快,退得也快。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科普报告开始降温,到中科院邀请专家院士做报告的学校和单位逐渐减少,而对科普报告的效果质疑越来越多。甚至发生有些省市著名重点中学校长婉言拒绝中科院专家科普报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我们回忆一下北京某电视台科普讲座节目就明白了,当时该节目请的是一位著名院士,他把自己的科研论文原文投影到大屏幕上,文字密密麻麻,其中还夹着一些英文及图表。他一手执话筒,一手执教鞭,点着一行行文字,不停的念着。这样的科普报告,听众的忍耐度最多5-10分钟。既使耐着性子听,结果是什么也听不懂。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许多学校、机关单位的讲堂上。有一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在乌鲁木齐市举办第一次大型科普报告会,在一个大电影院里,各校选派优秀学生、老师听讲,邀请新疆唯一的院士讲课,结果那位院士认真又卖力地讲得满身大汗,下面听众闹得不亦乐乎。原因是所讲内容听不懂,因而没有兴趣。同样情况在许多科普报告现场不断重复着。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科普报告都这样,有一些有经验的大学教授就能做出精彩的科普报告,例如:清华大学一位姓钱的环保女教授,她的报告就图文并茂,故事优先,引出原理,深入浅出,受到中科院离退休专家的欢迎。但是这样的报告毕竟太少,满足不了不同受众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了解科普报告受阻的原因,中科院曾派人去听了多场著名专家学者及院士的科普报告,几乎没有几个人听得懂,而在报告结束时,与会者出于礼貌给予一些掌声。有人曾在听完一位从事超导技术研究的院士的科普报告后,给他提出意见:希望他把讲稿修改一下,取消外文和图表,改变成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讲稿。那位院士礼貌地回答:我不懂什么科普讲稿,我用的是给研究生讲课用的讲稿,科学本身是件严肃认真的事,应该完整地系统地介绍给大家。
这位科学家的话代表了绝大部分被邀请去做科普报告人的真实思想。“完整系统的向社会群体介绍科学知识,”是被许多专家教授认为天经地义的事。许多年来,谁也没有探讨过“科普报告”与“”课堂教学“有什么不同?也很少有人研究过科普报告有什么技巧和方法。更没有人去探讨“怎样做好科普报告?”据资料介绍,涉及科普工作的许多领域,如写作、制作、竞赛、展览、科技场馆建设等,都有相关学会、协会、合作组、科普杂志和刊物进行组织、研讨和提高,偏偏“科普报告”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很少听说有专门的“科普报告研讨会”来介绍交流成功的经验和技巧,帮助专家、教授、院士们来提高科普报告的水平。这使得这一项本来应该受众最广,效果和影响最大的科学普及活动,失去原有的作用和魅力。就像有些科协的组织者所说的,一场效果不好的科普报告,会造成“三败俱伤”,即:组织者受伤,演讲者受伤,听众受伤。
无怪乎,有些重点学校的校长一听要安排科普报告,马上一口拒绝,即便勉强安排,也给专家严格限定一小时时间。科普报告落到如此地步不能不令人深思。

四,中科院打造“科普精品报告”演讲队伍

以上这些负面的意见反映到中科院院部一位主管全院科普工作的副院长那里,引起他极大的重视。后经院领导商议,决定组织一个以退休老科学家为主的高水平科普演讲团,打造一支具有国家级“科普精品报告”的演讲队伍,希望能扭转科普报告水平江河日下的局面。
院领导明确指出,时代的发展对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科学传播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是科技界的社会责任。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我院科学传播资源和科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中科院的科学普及传播工作,加快推进中科院科学普及传播体系建设。要加快构建我院科学传播体系;要优化体制机制,调动广大在职和退休科技人员进行科学普及工作的积极性;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科学普及传播人才。
根据院领导的精神,院离退休干部管理局出面组织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于1997年成立,得到中国科学院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也得到中央有关领导、各级科协、科委和教育部门大力支持,使我们这个团的影响不断扩大,有力的推动我们演讲团发展和壮大。
十二年来,有近30位年已花甲的老专家老教授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选拔,先后进入这个演讲团。他们不讲名利,不计报酬,虚心学习,相互帮助,自觉的为科普演讲事业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探索“如何做好科普报告”的道路上摸索前进。他们也曾经有过失败有过挫折,但是他们能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虚心请教,他们不辞辛苦地奔走在各个研究所资料室、图书馆和书店,寻找可以学习借鉴的图书资料。他们毫无私心的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有用资料提供给别人,并且心地坦荡地接受别人提出的尖锐的意见。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要出“科普精品报告”,在此基础上,终于探索出一些讲好科普报告成功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为打造“科普精品报告”打下坚实基础。

五,走出北京 面向全国

由于地缘关系,这个团一开始得到北京海淀区科协和教育局的支持,在中关村的各个中学开展科普演讲,由于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消息传开,北京市的其它学校相继邀请,各种媒体知道后也纷纷报道,中国老年报的一位记者对此进行了专访,写出详细报道,据此,中央一台“夕阳红”节目组录制了两期节目,名称叫《我们的演讲团》。该节目在中央一台,二台,四台相继播出后,得到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据悉,在节目播出的头几天,“夕阳红”节目组和两位节目嘉宾家中电话几乎打爆,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对节目给予高度评价,对中科院演讲团给予热情赞扬,许多学校和单位都提出要求,希望能尽快到他们那里去演讲。此时,蕴藏在群众中的求知欲望,一下子都迸发出来。这反映出群众中对科技知识的欲望是如此强烈。这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巨大的资源,而且它为科普精品报告提供了丰富的口粮。事实证明:好的科普报告,一定会受欢迎。
事情也巧,就在这个节目播出第一期时,当时主管科、教、文的副总理李岚清正好回家打开电视机,看到正在播出《我们的演讲团》第一集。他觉得有意思,立即请中央电视台把两集录相送来。看完后,马上通知中科院安排两位嘉宾和相关专家到中南海去汇报。听取汇报的还有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科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市政府等近30个副部级和局级领导。李岚清副总理和与会代表都对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老专家们努力创造“科普精品报告”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最后,李岚清总理指出:希望与会的各部门都能支持这个演讲团,让科普精品报告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会议以后,一只强大有力的手伸过来,把这个“科普精品演讲团”托上更大的平台。这就是中国科协青少年部组织的“大手拉小手科普希望行”活动。从此这个演讲团开始走出北京,走向全国各地。不论沿海大中城市,还是戈壁荒滩边的小镇,不论革命圣地的瑞金,还是雪山高原的拉萨,都留下这个演讲团的足迹。他们用生命的余晖去点燃孩子们心灵中的火花。他们播散科学和道德的种子,他们收获的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终于让科普演讲这个古老的受众最广的科学普及形式,在21世纪交替的划时代时期,焕发出骄人的光芒。
接着,各种赞美和鼓励之词像雪花般飞来,在团长家至少集存了几麻袋。归纳起来只是三句话:“听懂了,有兴趣,非常感谢!”。这简单的话语是对我们报告最好的评价。其中有一位浙江的大学生写道:“感谢专家给我们带来一场科普大餐,使我们在愉快中学到不少科学知识,希望今后这样的科普报告能伴随我一起成长”。大西北的一位中学生来信中写道:“我们西部经济虽然落后,但我们求知的欲望一点不落后,欢迎常来”。
到2009年12月,该团在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区中,除澳门台湾之外都已跑遍,该团到过四百多个市县。共计演讲5085场,直接听众达185.5万人次。
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科普报告这个最有魅力的科学普及形式,终于重放光芒。
其中,最使专家和孩子都感动的事是;当专家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点评时,宣布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最好,送他一枚中科院院徽作为鼓励。台下立刻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当孩子上台握着专家手接过徽章的时刻,都激动得说不出話来。有的孩子激动得满脸通红,有的眼中噙着淚花,有的轻轻的说:谢谢爷爷,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当科学家!
校长和老师评价说:你们的精彩报告和那只小小的院徽,很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六,“科普精品报告”教学法——逆向教学法

逆向教学法的前提是逆向思维。
1)第一个逆向思维来自换位思考,也就是,如果你作为一个中学生来听你编写的科普内容,你会不会感兴趣,能不能听懂,会不会坚持到底。这时候,你就会发觉不同年纪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兴奋点,这个兴奋点大多与他们的年龄和学习知识有关。这样你就会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写相应的科普知识内容。这也可叫“看人下菜”“因材施教”。所以我们演讲团的专家,每人都准备了几份针对不同对象的讲稿。这就避免出现大学教授突然被安排到小学讲课,急得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
2)第二个逆向思维来自科普演讲三要素的思考,这三要素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但作为科普报告就应该倒过来,把趣味性放第一,因为专家做报告,科学性和知识性必定有保证。但要把科学知识讲得别人爱听又听得懂,没有趣味性是不行的,我们通过实践认为,不管对象是大人、小孩、教师、学生、干部、专家,都应该把趣味性放第一,谁都不愿意听干巴巴枯燥乏味的报告,更何况是科普。
3)逆向教学法,其实,这是从优秀科普读物中学习总结出来的。因为我们发觉凡是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大多是以一个有趣的科学故事或事件作为引导,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思想和眼球。而大多数的故事都是这段科学研究的结论或应用中出现的有趣事件,突发事故,成功传奇及失败教训。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优秀科普书籍一样,把科学的结论和应用中的故事拿到前面先讲,这样一定会在一开始就能抓住听众。大家体会到,开头五分钟讲好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知道,一般的教授、教师讲课程序是:题目—内容—原理—结论。而往往科学的结论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为什么不先讲呢?专家们通过实践,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讲课程序倒过来讲:题目—结论--原理—展望。这就是逆向教学,而且一试就灵。据说,一次国际科普大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美国一位著名科普大师做报告的题目就叫“科普就是讲故事”,看来,不是没有道理。
我们觉得, 搞科普的人首先要热爱科普事业,因为科普也是一门专业学问,要研究它,还要有创新。搞科普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为了保证趣味性,还要有新颖性,就是要紧跟科学发展前沿,及时介绍最新科技,才能吸引听众。
我本人有幸作为该团的早期团员,在十年多的科普报告历程中跟其它老专家一样,不断钻研科普报告的方法和技巧,逐步提高报告质量和水平。使科普报告变成人人爱听,人人听得懂的“科普精品报告”,为我国的科学普及工作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是我写的两篇关于如何做好科普演讲的心得总结,希望它会对科普工作的组织者和愿意从事科普演讲的专家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