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公众话科学

失重舌尖尝百味:伤不起的“挤牙膏”

公众话科学
2012年06月21日

作者:董子凡 中国科技网编辑

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对接天宫一号,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展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历时最长的一次太空生活。在“天宫”衣食住行各方面,航天员的太空食谱恐怕是颇受各色“吃货”们关心的话题。
不过,琳琅满目的菜单、严格挑选的食材,却未必代表航天员在太空中能比我们平时在家中或餐馆里吃得惬意……
伤不起的“挤牙膏”
其实,航天食品的首要目标是满足载人航天任务基本需求,包括适应轨道上的失重环境、发射时的振动、各种辐射和噪音、对体积和重量的严格限制,以及航天员的特殊营养需求等,口味是相对次要的。尤其在不重视也没条件“以人为本”的载人航天活动早期,航天员的饮食更是“不堪回首”。
1960年代初,苏、美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水星号”航天员吃的是半固体食物,用类似牙膏的铝管包装,包括肉糜、果酱、菜泥等,食用时也是像挤牙膏一样把食物从管子往嘴里挤。由于口味太差,水分含量高,重量大体积大,它们很快就有了替代品:“一口吞”和复水食品。
“一口吞”是把食品制成大小可以一口吞下的块状,并在表面包裹明胶、蛋白质等可食保护膜,避免产生碎屑残渣,在舱内失重环境下到处乱飘。如美国“双子星座”飞船携带的巧克力麦芽乳糖片等压缩食品,苏联使用的小面包球、饼干、香肠、糖果等,体积小、热量高,但水分太少容易糊口,难以下咽。

复水食品则是先把食物在真空中脱水干燥,在太空中只要加些水很快就能食用;脱水状态体积小,复水后则比“一管嘬”和“一口吞”更接近普通食物的风味口感,营养损失也较少。但失重状态下给食物加水、复水仍是个麻烦活,耗水量大,食品袋还容易破损。?

2009年5月20日,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开始饮用由尿液、汗液等循环处理制备的水,这在载人航天史上还是头一回。在此之前,国际空间站上的大部分饮用水都是从地面上运来。而“神九”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上虽然也要进行循环水试验,但这次还不会让航天员饮用。
实际上,现有技术可以保证“太空循环水”的品质超过市面上的一般纯净水,最关键的是由此可以节省大笔经费。
总的来说,这三类食品都不怎么受航天员欢迎,甚至出现航天员拒绝进食影响健康的情况。加之60年代末美苏分别展开需要长时间飞行的登月和空间站计划,不得不加大改进。如美国“阿波罗”10号飞船以后的食品就改进了包装,增加了花样,复水食品的包装上加了一个进水口,可加入热水,用勺子吃;增加了软包装罐头食品;除各种主副食外,还有水果蛋糕、小点心、果冻,低水分的桃干、杏干、梨干等。苏联人则强调给航天员含水量正常的新鲜食品,如苹果、桔子、柠檬等水果。这在体积重量锱铢必较、又没有冷藏设备的飞船中可谓奢侈。
正是在今天看来无比简陋的生活保障和技术支持下,1960、70年代的美苏航天员率先拉开了人类太空生活的序幕。直到今天,“一口吞”仍是大部分航天食品的设计要求,而复水食品后来被广泛用于军队野战口粮(如美军的MRE)和民间速食食品,比如方便面中的蔬菜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