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雪后防滑应少用融雪剂

李皓
2011年12月02日

关键词:融雪剂的危害;机械铲雪;撒渣防滑;绿地接纳铲雪;防结冰的地面设计

正 文


又入冬季,罩在北方城市上空的雾让人想到:天会不会下雪。“降雪”曾是北方冬季最温馨而美丽的景致。对于大自然,降雪是冬季珍贵而美妙的降水。
下雪本是人类所欣喜和赞美的。但进入汽车时代之后,人们对降雪产生的头疼远远超过了喜悦——因为积雪造成的结冰易带来出行不便和交通拥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发达国家曾一度依赖往公路上洒融雪剂的方法来减少道路结冰。但这种方法引发了几种严重的危害,主要有六方面:
1)融雪剂与雪水混合后对地面和路桥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2)融雪剂被雪水带入绿地会使植物(包括树木)死亡;
3)含有融雪剂的雪水渗入地下水层,会引起水污染;
4)融雪剂破坏了雪水的淡水性质,使降雪无法得到利用;
5)融雪剂对车辆底盘有腐蚀作用;
6)若融雪剂附着在尘颗粒上,被人吸入呼吸道中,可能不利健康。
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开始彻底改变使用融雪剂的思路,转而寻找多样的物理方法来解决冬季道路上的防滑和融雪问题。这些思路和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1)尽量使用机械铲雪。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甚至对使用融雪剂下了禁令。他们的做法是:机械铲雪后,在道路上撒碳渣、粗砂、树枝屑等物质来防滑,也利用这些渣类物质的深色来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以增加地面温度来融雪。使用后的碳渣和树枝屑可直接进入路边绿地中,成为绿地表土的覆盖物;
2)对实在需要撒融雪剂的路面,要先用机械方法扫掉地面上的大部分积雪,然后撒少量融雪剂来防止道路结冰。融雪剂的用量要控制到最低;
3)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绝对可靠的环境友善型融雪剂,因此,道路融雪要靠综合方法而不能指望一种化学品。在德国笔者看到,为防止冬季路滑,人们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往地上撒一层细石子。新西兰也采用撒石粒的方法,使用期结束后,石粒还能通过吸尘方式得以回收。此外,通过修改道路设计,使地面具有自行消除积水、消除结冰的可能性,也能有效避免使用融雪剂。

下图:冬季防滑用的细石子盛放在这样的大容器内(李皓摄于德国)

下图:细石子容器设在居民区公用地带,以便居民冬季取用(李皓摄于德国)

几年前,北京曾大面积使用过一种被称为“环保型”的融雪剂,却导致了北京城内行道树的大量死亡,有的街道人行道的地砖被腐蚀得千疮百孔。这一惨痛的教训促使北京开始大力倡导机械扫雪、并要求严格规范融雪剂的使用与管理。

下图:受融雪剂腐蚀后的铺砖人行道模样(李皓摄于北京)

下图:过量使用融雪剂在路边留下的盐渍(李皓摄于北京)

其实,最环保、低碳的融雪方法就是沿袭北京的老传统——人工扫雪。将积雪铲到绿地中去,就能帮助雪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避免路边积雪可能混入了融雪剂而伤害植物根系,绿地表面必须保留一层枯草、落叶类园林有机物,厚度在5-10公分即可。这些园林有机物能增加绿地表土的热量,也能吸收盐类物质,因而可促进积雪融化,并对雪水起到减盐作用,下渗的雪水就不会伤害植物的根系了。

下图:将雪堆放在绿地的枯草上,草叶吸盐,能减少融雪剂危害(李皓摄)

下图:将积雪铲入覆盖有枯草落叶的绿地中有利土壤吸收雪水资源(李皓摄)

(发表于《新京报》2004年10月31日,题为:使用融雪剂的危害应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