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降低流感的死亡率不可忽视中草药

李皓
2013年01月06日

关键词:流感病毒;病毒性肺炎;2009甲型H1N1流感致死量;世界卫生组织WHO与流感防治;细胞因子风暴;抗流感中药作用机理

正文

流感因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多呈球形,大小约为动物细胞的百分之一。流感病毒的表面布满两种刺突(糖蛋白),一种叫血凝素(H),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N)。血凝素能与动物细胞的表面受体相结合,使病毒得以进入细胞。在细胞内,流感病毒复制出大量新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外表面,在神经氨酸酶(N)的剪切下,新病毒颗粒得以离开宿主细胞,去感染下一个目标。甲型H1N1名称中的数字,代表的是这两种糖蛋白的抗原型,如果人的血液中已有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流感病毒就会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
在人体,流感的初期症状是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其实,这就是流感病毒进入了人的呼吸道粘膜细胞,开始大量复制新病毒颗粒的结果。这会导致粘膜细胞变性、坏死或脱落,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另外,被感染细胞坏死后释放的产物、病毒的代谢过程都会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的释放或浓度变化,导致发烧、头痛、全身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新病毒颗粒蔓延到肺部,就可能导致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在2009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病毒性肺炎是最常见的重症病例,经常导致死亡。重症病人一般在出现症状3至5天左右病情开始恶化,恶化速度很快,许多病人在24小时之内就可发展到呼吸衰竭程度。还有报道指出: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或死亡,这是由于过强的炎症反应所致。
中国长期的实践证明:及时服用中草药,对流感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明显,并能大大降低死亡率。中药具有多成分特点,其作用位点也应是多个。有研究文章指出:抗流感的中药多为清热解毒类,所含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生物碱、多糖、氨基酸和挥发油等,其中,挥发油类能抑制流感病毒的增殖;黄酮类能抑制流感病毒生长、抑制膜融合、抑制唾液酸酶活性、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抗病毒感染的干扰素;生物碱类能直接抑制病毒、可诱生干扰素;多糖类有调节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功能、有膜稳定作用;氨基酸类对流感病毒的增殖有抑制效应。从中可看到,中药对流感的医治,不仅能直接抑制病毒,还能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来增强抗病毒感染的能力。中药调节细胞因子的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所有这些,都有利于降低流感的死亡率。
防控流感就是与流感病毒作战,中国传统的中草药是战胜流感的法宝。
(2009年11月18日致《新京报》,修改于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