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环境工程不能各自为战

李皓
2013年04月12日

关键词:城市环境;形象工程的浪费;草坪工程负效应;地面硬化负效应;河道水泥化负效应;城中高速路桥负效应;绿地灯光工程负效应;环境友好型城市五指标

正 ?文

近几年城市环境建设成了百姓十分关注的大事,因为城市环境建设的结果与百姓的健康质量、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都紧密相连。当一个城市能为其市民提供干净、美观、安全、方便的环境时,这里定会有一种人人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工作效率高、人情味浓、文化氛围好的面貌。这就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百姓正在切盼的城市环境建设工程能为他们带来的实际效果。
大约从2000年开始,城市环境建设在我国的多个大小城市以形象工程的形式大干快上了一番,短期内所耗费的巨资甚至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同等工程。但遗憾的是,这些工程完成后,给城市环境质量带来的却有相当多的负效应。最为典型的实例有:大面积草坪工程、地面硬化工程、河道水泥化工程、大范围灯光工程、过多立交桥工程。它们产生的主要不良影响有:增加城市水资源消耗、增加城市化学物污染、增加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地下水缺乏、增加城市水系富营养化发生、增加城市光污染和能源消耗、增加城市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因此,这些工程没有给百姓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真正的益处。
从什么角度才能较为正确地判定哪些城市环境建设工程应当上马?哪些最好不上呢?应当基于环境质量数据去判定,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与水资源量、气温数据、噪声数据、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量的数据,还应当有城市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评价数据。
对任何城市环境建设工程来说,如果能真正起到改善这些环境质量数据的效果,工程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并且才能真正得到百姓的赞誉。上面列举的那些“形象工程”之所以在建成之后很快受到广泛的批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工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几乎完全不了解城市环境质量所包含的多方面知识,因此,工程完工后很快显现出环境负效应。
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继续发生?最重要的措施是:要彻底打破数十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工程由各部门独立分包的传统。这种传统形式是:环保、园林、水利、市政、道路、城建等分担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部门各自为阵,完全没有信息的互通与知识的交流。有些单位甚至要求自己的研究数据要对其他单位保密。这样一来,使得每个部门都成为一个信息孤岛。部门中的研究人员只掌握着自己领域内很窄的知识。当本部门对其负责的建设工程开展设计时,做出来的施工方案往往顾此失彼,有些甚至表现出严重的知识老化。因此,那些工程在设计图纸上看上去是漂亮、完美的东西,却在真实的环境中建成之后呈现出多种研究人员事先没有料到的头疼问题。比如:河道水泥化后引发的绿藻暴发问题;马路硬化后引发的地面径流严重阻碍交通问题;修建草坪地筛土引发土地板结和扬尘问题;草坪铺设完后引发的耗水、耗化肥和农药的问题;过多修建城中高速路桥引发的噪音扰民问题;绿地灯光工程引发的植物健康受损问题……。
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工程设计方案事先曾向自己部门以外的单位和社会征求过意见或建议,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产生那么严重的负效应,而且可能会使工程的实施更省钱,建成后的可持续性更好。比如:在铺设硬化道路时,注意建一些能将雨水引入路边绿地的碎石小孔,就能很好地解决雨水堵路问题,同时减轻了园林部门对这些绿地的浇水负担。要能产生出这类既简单又省钱的好设计思想,最需要的是:跨部门交流和设计方案公开化,并且应当公布参与方案设计的专家名单。
一个城市最过硬的环境质量和最有特色的环境面貌要从以下五大方面去体现:1)空气质量好;2)水质好、水资源有保证;3)土壤肥沃而无污染;4)本土生物物种保护好;5)本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保留。这五个看似独立的方面,实则相辅相成。空气质量差,会影响水质和水资源;水资源少会影响土壤与植被;土壤被污染会影响本土生物物种的健康;本土生物物种的变化会危及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的延续……。
只有当一个城市参与环境建设的各部门都充分认识到本地环境特色五个方面的相互关联与影响之后,才能联合起来创造出一套全新的城市环境建设设计思路、研究模式和操作方法。也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有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真正的极具自身特色、符合国际检验标准、并能得到百姓热爱的绿色城市。
(发表于《人民日报》2004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