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桃源站

土壤与考古的那些事儿

地球的皮肤
2016年01月11日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考古学家们以如今之所见所得,极力还原历史,揭秘过往风云,让曾经的故事再次鲜活起来,这便形成了一门学问——考古学。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学无疑是一门生动的科学,然而,看似平淡无奇的、甚至刻板的土壤却对考古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土壤与考古学的那些事儿。
五花土:说到考古,多数人脑袋中第一个呈现的就是古墓。洛阳铲是古墓发现的重要工具,其作用就是获取地下土壤,以判断是否有古墓存在。那么古遗迹会出现什么样的土壤呢?考古学中有一个术语叫“五花土”。五花土的形成时由于挖土坑墓时,会将坑中各层颜色不同的熟土和生土挖出来,下葬后,再将这些混合土回填坑中。如此这般,自然土经过开挖和回填二次翻搅,打乱原有层次、颜色界限,变成了揉合多种土层的花土,即使花土的年代久远也不能化合。在一般情况下,“五花土”是发现墓葬的线索。
五花土
文化堆积层:文化堆积层也是考古学术语,很多古遗址,土壤呈现了层次之分,表明在该处并不仅有一个时期的人类活动。文化堆积层简而言之,就是每一堆积层次存在不同包含物,不同堆积层存在叠压关系。根据堆积层有助于判断遗址各层的相对年代。后冈三叠层是我们一个典型的案例。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用土质土色区分区了上层的小屯文化层,中层的龙山文化层和下层的仰韶文化层,是我国考古史上著名的“三叠层”。他借此确立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标志着以文化层为单位发掘法的开始,奠定了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基础。现在利用文化堆积层判断遗迹年代的案例不胜枚举。广东英德市宝晶宫溶洞堆积层有四层重叠,堆积层内有中国旧石器文化工艺传统的打制石器,距今约有10万年的历史,据此,科学家有望还原10万年前的打猎、围火而坐、钻木取火等古人类生活的场景。
文化堆积层
土壤磁化率:磁化率,是反映岩石或矿物磁化难易和磁性强弱的一个指标。土壤也是一种岩类,不同的土壤,尤其是不同沉积或者不同年代的土壤,其磁化率也可能不同,特别是经过人类活动的土壤,磁化率变化更为明显。因此,便发展出了利用磁化率勘测地下遗迹的方法。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便可以对地下的遗迹、遗物提供一定的判断。土壤磁化率常被用于确定古遗迹的范围。古遗迹往往存在回填土,与周围土质不一,而有时土质情况在野外用肉眼难以识别,利用磁性探测仪器监测土壤在磁化率上的差异,可把回填土分布范围圈划出来,从而确定遗迹范围。通过磁化率确定遗迹范围,可避免因不能确定遗迹范围而需要层层刮掉土壤,甚至破坏遗迹。另外,由于某些特殊的活动会导致磁化率出现极端的变化,例如,经过火烧的土壤,磁化率数值非常高。曾有考古学家利用这一特性准确地识别出了一灾难遗址的着火位置。
土壤磁化率
土壤能为考古提供的信息可不仅仅只有这些,土壤微形态、白胶泥、夯土、三合土等都能告诉我们一些远古时代的秘密。逝者已矣千百年,一抔泥土寻踪迹,沉静的土壤总是给我们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