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高登义,四川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曾多次前往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进行科学考察,是中国完成地球三极科学考察第一人,发现并论证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我与科普网络情缘

高登义
2010年10月27日
科普网络的事情与我开始结缘,那是1999年初我们圆满完成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回京后不久的事情了。记得是一个星期一的上午,我所研究员梁幼林同志陪同一位年轻人来办公室找我。来人是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一位室主任肖云同志,要和我探讨合作举办雅鲁藏布大峡谷科普博览的事情。梁幼林同志由于科研工作关系经常与计算机方面的朋友来往,也是我的朋友,他做了引荐人。
电视台、无线电广播电台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在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过程中的适时报道,进行了快速的科学普及报道,使得国内外的人们很快地、广泛地了解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了解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对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上述影响远远超过科学家过去的科学论文,也远远超过科学家的科普图书。它在我的心里深深刻上了一个理念:科学和新闻媒体的科学结合是进行科学普及的非常重要的快速途经。说真的,我愿意把我们多年科学考察的知识积累以科普的形式快速、广泛地传播给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一拍即合。我完全支持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带头开展科普网络工作,更支持首先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作为少数几个试点科普栏目。为此,网络中心还挤出一点研究经费支持我们合作开展雅鲁藏布大峡谷科普博览网络;我和杨逸畴等参加徒步穿越的科学工作者尽力提供科学素材、科普报告和科普图片等网络需要的资料。在我们的诚挚合作下,雅鲁藏布大峡谷科普博览网络办成了中英文对照的版本。据说,受众点击率还相当高。但是,对于我们合作开办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科普博览网络到底在国内外有多大影响,我们心中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是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明了它的重大影响。
记得2001年冬天,国家广电总局下属的国际交流中心一位男同志打电话给我,说英国BBC公司要来采访我,采访题目是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不久,时值元旦佳节,我接到两个长途电话,一个是从伦敦来的女士的电话,这位热情的外国女士从大洋彼岸向我致以节日问候,并说她的老板不在伦敦,也许会从巴黎给我去电话;一个是从巴黎来的男士的电话,除了致以元旦节日祝贺外,还提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提到了不久将要来北京采访我。原来,为了来北京采访顺利,BBC他们已经提前开始公关了。
2002年初,隆冬季节,国家广电总局下属的国际交流中心那位男同志带着单位介绍信,陪同三位外国记者来到了我的办公室采访。采访者就是英国BBC公司的人,据他们说,他们是受美国CNN公司的委托来的,将来主要由美国CNN播放。我提出要对方先谈谈采访提纲,如果我认同了的话,我们再往下进行。对方欣然同意。BBC的采访题目是“高登义眼光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采访提纲大概包括:高登义第一次走进大峡谷,高登义在徒步穿越大峡谷中,高登义谈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按一般规律,编导首先要说戏,以便让“演员”尽快入戏。第一场是“高登义第一次走进大峡谷”。这位编导反复讲,“当你第一次来到然乌湖时,从然乌湖来的水汽把你的汽车玻璃全遮蔽了,你用手擦掉水汽,突然看到美丽的然乌湖时被惊呆了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那是我真正的感受啊!……采访共进行了三天,包括野外采访和动物所的标本馆采访等等。
采访完后,我问编导:“我第一次进大峡谷的详细情况,你们从哪里知道的?”编导兴奋地回答:“从中国的网站啊,那里中文和英文都有啊!”我恍然大悟:我们和网络中心合作创办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科普网站竟然如此快地在世界上传播开来了,以至于包括那些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都被人了解了。
2003年,由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织,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和美国共同举办的、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举行的关于“中美合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座谈会。这次中美双边座谈会规格较高,中方是以钱其琛为团长,美方是以老布什为团长。开幕式时,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等出席。开幕式后,分若干专题座谈会。我们是关于科普网络的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我发表了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的报告,与会者中有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科学研究人员和一些有兴趣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人。我在报告中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两方面要素:一是从它的深度、宽度和长度与科罗拉多大峡谷、科尔卡大峡谷比较,证明它是世界上最深、最窄、最长的大峡谷;一是从它的水汽通道作用对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与自然环境以及藏民族文明发展的影响。
报告完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科学家要了我报告的PPT文件,称赞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奇特的自然环境和美丽的垂直自然带景观,感叹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对气候环境的巨大影响。一位兴趣者和我讨论了不少时间。其间,他对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人文现象十分关注,包括门巴族珞巴族的人文风情,诸如他们与藏民族的历史渊源,是否有在酒中放慢性毒药的事情,等等。我很奇怪,他怎么知道得那么详细呢?后来,他告诉我是从中国科普网站看到的。他还坦诚地告诉我,他曾经通过张文敬转过电子邮件给我和杨逸畴,并说他正在写一本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故事的书。我突然记起来,那是2001年,参加徒步穿越的瀑布分队队长张文敬研究员应邀赴美国工作半年,其间,他收到一份电子邮件,希望他转交我和杨逸畴,愿意和我们合作共同写一本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故事。当时,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我们没有答复对方。今天,我们当面交谈,倍感亲切。我尽可能地向他提供了一些可发表的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材料,他诚挚地向我致谢。快分别时,他深有感触地说;“你们中国也开始建立科普网站了,特别是你们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网站,非常好,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和人文面貌介绍得非常生动活泼,我从中受益不小。”
我感叹,雅鲁藏布大峡谷科普网站把世界缩小了,把国际之间的交流加强了。这些真是科学论文、科普图书甚至报纸都不及的。
我热爱科普,这些年也写了不下十本科普图书,但我更看好科普网络传播科学文化的作用:快速、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