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史上最神奇动物之胃育蛙

从水到陆
2015年11月18日
作者:千与
雌性罗非鱼和丽鱼会把受精过的鱼卵含在嘴里孵化,这种特别的习性想必大家早已有所耳闻了吧。然而,你有听过在自己胃中孵化和哺育后代的蛙吗?的确,它们就是史上最神奇的动物——胃育蛙。
胃育蛙,溪蟾属(Rheobatrachus)蛙类,包括胃育溪蟾和孵溪蟾。胃育蛙是澳大利亚东部昆士兰的特有种,它们的分布地总面积只有少于2000平方公里,两种都是生活在介于海拔350-1400米的雨林中。 胃育蛙在外观及行为上与其他澳洲的蛙类很不同。它们的眼睛很大及突出,吻短而顿,蹼完整,身体修长。它们大部份时间都在水中生活,它们特殊之处在于母蛙在其胃中孵化卵及哺育幼蛙。
胃育蛙照顾幼蛙的方式非常特别。在体外受精后,雌蛙会将蛙卵咽下。当母蛙咽下卵的时候,它们的胃与其他的蛙类没有分别。包围卵的胶状物称为前列腺素E2(PGE2),这种物质可以令胃部暂停分泌盐酸,时间足以让卵的胚胎发育。当卵孵化后,蝌蚪的腮分泌的黏液也含有PGE2。一些其他蛙类的蝌蚪的也会分泌黏液,但黏液会随着食物由食道进入身体,但胃育蛙蝌蚪在分泌黏液时,身体上的孔会紧闭。当胚胎或幼蛙等在体内时,母蛙是不会进食的。
胃育蛙蝌蚪在出生初期缺乏色素,当渐长时它们逐渐发展出成蛙的颜色。蝌蚪最少约需6星期来发育,这段时间母蛙的胃会不断膨胀至体腔可以容纳的大小。母蛙的肺部会缩小,呼吸主要是靠皮肤上的气体交换进行。除了体型增大了外,母蛙会维持不动。幼蛙出生需要大量空间,大概需时一星期。母蛙受到骚扰时,会将所有幼蛙吐出。幼蛙被吐出时就已经完全发育,在色泽及体长上只有很小不同。
胃育蛙生活在雨林、潮湿的硬叶森林及河流地区。它们主要是水生的,经常在河流或附近的岩石上出没。它们经常出没的河流都是永久的,或只是在非常低雨量的情况下才干涸。它们分布的地方一般都是有桉树的密林,或是开放林地,但没有纪录它们出没在河岸带。在春天及夏天的季节,它们喜欢生活在石池边、叶堆上或是石缝间。估计它们会冬眠。成年雄蛙喜欢较深水的地方,而雌蛙及幼蛙则喜欢较浅水的地方。它们只会在下雨期间才会完全现身。胃育蛙的叫声像喋喋声,每一下约半秒,每6-7秒重复一次。
胃育蛙在水中及陆地上也会觅食,它们主要是吃昆虫,包括鳞翅目、双翅目及脉翅目。胃育蛙从不离开水边多于4米的地方。研究显示它们的运动非常有限,估计在繁殖季节,它们会留在原有的水池中,只有在泛滥的季节才会离开。
胃育蛙是于1972年被发现,并于1973年被描述,但另有文献指它们是于1914年在布列克尔山脉发现。它们只分布在昆士兰东南部的布列克尔山脉及克伦多山脉,介乎海拔350-800米。这个区域雨林、潮湿的硬叶森林及河流的面积少于1400平方公里。它们曾在玛丽河、Stanley河及Mooloolah河出没。最后的标本可能是于1979年在克伦多山脉,或是于1981年在布列克尔山脉发现。最后饲养的胃育溪蟾于1983年死亡。如今它们已经灭绝。
胃育溪蟾灭绝的原因不明,但失去栖息地、污染、病原体、寄生虫及过份捕猎都可能导致其数量大大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生态的影响也是不明,壶菌病相信是其中一种影响最深的原因。
2013年,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ichael Archer研究组就成功的令一种灭绝动物的基因组复活,并首次培育出其活体胚胎,这引发了多方关注。这个项目将20世纪70年代收集到的组织保存在一个传统的深度冷藏器内,然后采用从大青蛙(Great Barred Frog)采集到的新鲜捐献卵细胞——大青蛙与已灭绝的胃育蛙有亲缘关系,通过类似于多利羊克隆的技术,进行移植。2008-2012年,Archer教授研究组开始进行这项研究,使用类似于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技术,他们将胃育溪蛙的DNA插入到上百个大青蛙的卵细胞中。胃育溪蛙的胚胎在30年后又再一次获得了生命。虽然胚胎还尚未发育成蝌蚪,但是基因测试证实分裂细胞包含来自已灭绝胃育蛙的遗传基因。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可爱而又神奇的小蛙,还没有被大家熟知就已经从这个蓝色星球上消失了,它们仅仅是活在部分人记忆里的生物了吧。

图片1胃育溪蟾

1.示胃育溪蟾(胃育蛙的一种)(引自维基百科)

图片2胃育溪蟾

?图2.示胃育溪蟾从胃中吐出幼蛙(引自维基百科)

图片3胃育溪蟾复活计划

3.示胃育溪蟾“复活”计划(引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