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陈安国,浙江省临海县人。195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和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从事农业害鼠害虫生态与控制研究42年,主持完成中科院、省和国家的重大、重点、攻关、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的课题12项,参与8项。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笔或合作正式发表研究报告为主的科技论文70余篇、专著4本,并写作科普作品20多件。代表作有《小家鼠生态特性与预测》(1993,科学出版社)、《长江流域稻作区重要害鼠的生态学及控制对策》(1998,《农业重要害鼠的生态学及控制对策》第3章,海洋出版社)等。与郑智民、姜志宽合作主编《啮齿动物学》(第二版于201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省区级重点保护的2种鼠兔——法律保护之鼠(二十三)

陈安国
2015年09月22日
【关键词】法定保护动物? 鼠兔科? 东北鼠兔?? 贺兰山鼠兔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兔形目方面,吉林(1985)加列了“高山鼠兔Ochotona ?alpine”,宁夏(1990)加列了“贺兰山鼠兔Ochotona ?helanshanensis”。人们现实生活中通常将鼠兔视作“鼠类”,而且这2种鼠兔也很有特色,我们在本专题之末也就连帯作个介绍,其基本生物学资料汇总于表1。为同国际接轨,这2种动物皆改用现行名称,该名录原用名乃置于方括号内。

12


鼠兔属Ochotona

(头骨图和数据引自黄文几等《中国啮齿类》鼠兔是兔形目鼠兔科Ochotonidae鼠兔属Ochotona动物的通称,该科仅此1属。兔形目具两对重叠的上门齿,小的1对圆柱形,紧靠在大的1对背后,这是它与啮齿目的基本区别;并且鼠兔科上、下颌的颊齿(=臼齿+前臼齿)各5对,因而其齿式与啮齿目明显不同。齿式是哺乳动物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各目、科的齿式都有一定特征,一般同科的齿式相同(但也有一些例外,如:松鼠科的颊齿数多为上颌两侧各5颗、下颌各4颗,但巨松鼠、侧纹岩松鼠的上前臼齿仅1颗,因而上下颌两侧颊齿都仅4颗,据此分立为独特的亚科与独特的属)。为便于了解,我们选取啮齿目和兔形目各2种动物的头骨图形,列出它们的齿式,藉以展示该2目间及不同科的齿式特征(兔科头颅实际比鼠类大得多,图中未全按比例显示,请注意所附“颅全长”数据)。齿式中,横线上下方数字,依次表示一侧上、下颌的门齿I、犬齿C、前臼齿P、臼齿M的颗数,另一侧相同,括号内“总”即将其 2为全颌的总齿数。从该图可见,两个目之齿式差别是上门齿数为1对或2对,而各科的齿式差别在于颊齿数不同。

鼠兔又名啼兔、鸣声鼠,体型小,外形略似鼠类,头短,耳短而圆,无尾或仅留残迹而隐于毛被内。体长10~29厘米,耳长16~38毫米;四肢皆短,后肢比前肢略长或接近等长,前足5趾,后足4趾。脑盒一般低扁,无眶上突,上颌骨两侧各有1大孔,鼻骨向前扩大;听泡相对地较兔科的大,其长超过颅全长的1/4。眼眶大且几乎朝上,因而眼睛能部分向上转动。上颌每侧只有2枚臼齿(兔科上臼齿每侧3枚)。口腔内有颊囊。雄性无阴囊,睾丸在繁殖期才从腹腔降入位于阴茎基部的皮褶囊内;雌兽有乳头2~3对。全身毛被浓密柔软,底绒丰厚,呈沙黄、灰褐、茶褐、浅红、红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鲜艳或深暗。栖息于各种草原、山地林缘和裸崖。在亚洲,分布于海拔 1200~5100米间,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群栖。白天活动,常发出尖叫声,以短距离跳跃的方式跑动。不冬眠,多数有储食习性。繁殖期在4—9月(或延至 10月),每年产仔1~3窝,每胎 2~11仔。
鼠兔属共3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有23+2?种(“2?”系存疑待查);欧洲仅1种(高山鼠兔),北美洲有2种(即北美鼠兔和斑颈鼠兔)。
鼠兔属许多种的干燥粪粒可用作中药材,称“草灵脂”。系由鼠兔栖居的洞口及洞中检拾,筛除泥沙、杂质,晒干即成。四季均可采集。呈圆或长椭圆形,表里皆棕褐或灰褐色、粗糙,气微。以颗粒大、无杂质者为佳。有通经祛瘀功效,主治月经失调、产后腹痛、跌仆损伤、瘀血积滞等。

东北鼠兔 Ochotona ?hyperborean

鼠兔东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n(Pallas,1811):别名北鼠兔、石兔,英文名Northern Pika。体重122~190克,四肢短小,耳大而圆,浅灰色,耳缘白色。体色较为深暗,体背灰褐色或暗棕色,背中间有一些黑毛;体侧红棕色,腹部灰棕色或黄褐色,足背毛密,棕灰色。冬毛色较灰。为典型的岩栖鼠兔,栖于北方泰加林山地。在碎石坡石隙间筑窝,但也可在倒树下和长苔藓的堤岸缝隙中生活。喜群居,洞口较多,有草掩盖;洞道简单,行动机灵,叫声响亮尖锐。不冬眠,冬日常在石头上晒太阳。以浆果、苔藓及桦、柳、杨等嫩枝叶为食,秋季有储食习性。4—6月繁殖,每胎产2~8仔。分布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为常见种。
东北鼠兔曾被认为是高山鼠兔O. alpine的亚种,但它体型较小,头骨短圆,颅全长小于43毫米,脑颅相对平坦,鼻骨短小,染色体2n=40;而高山鼠兔(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山地,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头骨粗壮结实但狭长,颅全长多数大于43毫米,脑颅大而隆凸,鼻骨较长,染色体2n=42。所以,今已将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这类鼠兔认作独立物种,吉林省名录中“高山鼠兔”应正名。

贺兰山鼠兔 Ochotona ?argentata

贺兰山鼠兔Ochotona argentata Howell,1928: 别名宁夏鼠兔,英文名Silver Pika。为我国鼠兔中体形较大的一种,体重176~236克。耳圆形,四肢粗壮。冬季背部银白色,皮毛淡铁灰色、毛尖纯黑色;腹毛白色有淡黄色调;足上面白色,下面浅灰色。夏季毛被亮锈红色。耳下方颈侧有一块锈红色斑块。与高山鼠兔相比,眼眶明显较大,后腭孔大。门齿孔与腭孔分开,但两孔之间有缝隙贯通。眶间宽大于4.8毫米。染色体2n=38。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砾石带,在乱石堆的缝隙中生活,洞道结构简单。昼日活动,晨昏活动频繁,会建典型的鼠兔干草堆。主要以蒿草、荷草科及禾木科植物的叶、茎为食。冬季不冬眠。4月上旬进入繁殖期,每年产1胎,每胎2~4仔。贺兰山
仅分布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贺兰山脊顶地区,分布范围极有限。该种也曾被认为是高山鼠兔或蒙古鼠兔(O.pallasi)的亚种,但在形态、染色体数、分子特征及鸣声特征上都有区别,比那2种鼠兔相对不善叫。乃是中国特有种。宁夏的名录所载学名Ochotona helanshanensis Zheng,1987为后同物异名,属于无效名称,应订正。

生存状况与保护意义

表1给出了世纪初对这2种动物的濒危等级评估。贺兰山鼠兔处于“易危”~“极危”,它是中国特有种,分布区又极窄小,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它实施重点保护显然十分必要。
东北鼠兔主要分布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区仅略超过我国国境,依潘清华与王应祥等(2007)记载,属中国“半特有种”。吉林省将该种列作省级重点保护。东北鼠兔是制作名中药材“石兔粉”的经典动物,系全身入药,乃将它剖除内脏、阴凉风干之后,以瓦片焙干、研粉而成。石兔粉有明目、益精、补血的功能,治肝肾虚弱、两目昏花、贫血、神经衰弱、阳萎、遗精等症。
对这些野生动物的保护,主要是禁止滥捕滥杀,再就是保护其栖息地。其中,贺兰山鼠兔的保护尤须加强,其数量太稀少,目前竟连它的1张全身照片尚难觅到呢。